
原標題:NFT效用概念爆火的背后:人性的貪婪還是創新的追尋?
NFT效用概念爆火的背后:人性的貪婪還是創新的追尋?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財經官方立場。
小編:記得關注哦
來源:墻灰AsHOnthEWaLL
原文標題:NFT效用概念爆火的背后:人性的貪婪還是創新的追尋?
效用Utility這個詞,最近在NFT市場上又成為了一個火熱的爭論點。導火線來自于著名NFT攝影師Drift的售賣開放版NFT《第一天出去》(First Day Out)。這張照片NFT在24小時之內成功賣出了1萬多個,總銷售額超過了600萬美元。
售完后一些藏家就開始詢問Drift關于項目的下一步發展計劃,包括作品本身的效用,來對持有者作為激勵。 然而Drift卻回應,藝術本身就是效用,不需要有任何效用,所以也不欠任何購買他作品的人任何東西。
此番言論頓時在推特炸起了一個大鍋。藝術家們、推特圈大V們都紛紛出來戰隊,隊伍的分界線又如此清晰。藝術家們基本都站在Drift這邊,他們認為藝術家唯一的關注是在創作藝術本身,而不是提供所為的效用。很多藏家們卻表示既然你選擇在Web3的世界里玩,請尊重Web3的規則。
貢丸看來,這種爭論出現的背后,是NFT市場和生態一直在不斷改變導致。藝術家和藏家們之間的這個摩擦,反映了加密收藏市場正進入一個對NFT真正價值的探索階段。比起21年初NFT世界還只關注于圖像本身,因此也帶給了藝術家們很多時間紅利,現在的藏家們隨著NFT空間變得越來越飽和,開始尋求NFT技術本身在應用上可延展的更大潛力。
近幾個月來,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在技術層面,我們都看到了NFT領域迎來了巨大的變革和創新。 許多社區都已經開始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目前這些數字收藏品僅以圖像而任意估值的方法在未來長期內是不可持續的,需要在福利、權利、參與機會和準入標準等的基礎上建立更多的效用,來為NFT藏家們(無論是新的還是舊的)帶來了新的吸引點。
以下的2個案例分別代表一個創作團隊和一個藝術家,詮釋了如何在NFT通常的收藏性和稀缺性的基礎上為藏家創造的不同種類的權益,包括活動門票、特殊VIP待遇、可贖回性、投票權、孵化、免費空投、和公益慈善目的等,同時也為項目本身帶來了成功。 從本質上講,這些行為都是為了鼓勵持有者在購買數字資產的基礎上能參與各種活動,與創作者一起建立專屬社區和享受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提高藏家的忠誠度和吸引更多的新藏家成為”伐木累“。
BAYC無聊猿猴項目的巨大成功(貢丸寫本文時一個猿猴的地板價已經超過124以太)離不開創作團隊不斷尋求NFT價值所在的先鋒性。可以說,在別的項目還在討論圖像呈現的藝術性時,團隊已經在挖掘NFT本身所具備的實用性,探索如何將項目變成一個類似于充滿活動和派對等特權的終身制專屬會員社區。做法包括與成員藝術家合作項目、變異ape NFT的能力、免費空投、獨家merch、投票和游戲,以及即將公布的土地售賣。此外,BAYC團隊及其專屬成員投票決定了向許多與猿類相關的動物慈善機構慷慨捐贈85萬美元。這個品牌不僅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最終使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受益,而且向藏家證明,他們推出的NFT效用為他們所花的錢帶來了更多價值。
村上隆作為一名極具盛名的當代藝術家,村上隆一直游走在將傳統藝術和流行文化的交界處。他的代表作微笑太陽花系列,獲得了傳統藝術圈和時尚潮流圈的共同青睞。除此之外,他不斷舉行展覽和與大品牌聯名合作出產品,讓他的作品本身持續產生了巨大的市場價值。去年他與數字工作室 RTFKT 強強聯合,推出了NFT項目Clone X。這些3D 的NFT 頭像除了可以作為收藏所用,藏家還可以將其用于游戲、Zoom 會議等平臺,目前該項目的地板價為17.3以太。
繼 Clone X 大獲成功后,村上隆在今年 4 月又剛剛正式推出了自己的 NFT 項目《Murakami.flower2022》,由108*108 像素的網格中生成 11,664 種形態顏色各異的太陽花構成。每個錢包限買一朵 NFT 太陽花,以種子的形式發售,用戶直到公開銷售時才能知曉花的具體形態。除了已披露的roadmap以外,據說還會有相關游戲、線下游戲和實體收藏物品等作為太陽花NFT持有人的額外福利。因此雖然花的具體形態在21號才慢慢開始揭曉,以種子形態示人的NFT現在地板價已經漲到了接近7個以太。等更多有意思的效用消息確認后,超過Clone X的市場表現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不是所有藝術家的商業頭腦都和村上隆一樣的玲瓏,他們有他們自己的藝術追求,努力追尋著更純粹的藝術形式和美感。關于這點,貢丸表示十分的敬佩和尊重。然而,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以NFT形式發行的藝術作品也不應該被所謂的市場客觀因素所影響,還選擇繼續停留在強調數字藝術品“圖像”的獨特性。那么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流動性沒有好轉的市場,迎接藝術家們的可能更多會是質疑甚至是拋棄。After all, ART is always about BUSINESS。
另一方面來討論,如果之前藝術類NFT被擁戴是因為它能為藏家帶來可證明的稀缺性、真實性和所有權,那么在經歷藝術家們發布成千上萬個NFT和賺取百萬甚至千萬元財富之后,藏家們還能繼續享受作品圖像本身的稀缺性嘛?如果不能,那這個所謂“不可替代的所有權“又有什么意義呢?試問如果滿大街都可以看到畢加索和梵高,又有哪個藏家們愿意掏出巨資來為這些畫作買單呢?無法避免的結果,就是藏家希望和要求除了擁有藝術品的同時,能獲得額外的獎勵,讓自己手里的第N個版本可以顯得更加與眾不同,經濟回報也可更加持續和穩定。 不然面對需求面的下降和供給端的增長,作品價格的結局只有一個 ------ 下跌。這是經濟課本第一章就教會很多人的基本常識。
Anyway,你可以指責藏家們變得貪婪了,不滿足于藝術品本身的所有,想要更多附加的價值來讓自己的投資得以獲取更好的利潤,甚至是快速短期內的爆發式回報;也可以怒罵藝術家也變得貪婪了,只顧賺錢“超發”作品,而不愿意去面對供需不平衡后而帶來的貶值后果。 但這次爭論無疑給新進入NFT市場的創作者們或者藏家們一個警鐘,真正考驗“NFT不止是個JPEG”的時刻已經來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