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科普時報
近來,在金融市場上,“元宇宙”的概念相當火爆,就像20多年前的互聯網泡沫一般。當年,任何一個金融產品或公司,只要一打上“.com”的標記,立刻“雞犬升天”。而金融市場永遠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尋找一個新花樣來玩耍。當下,又輪到“元宇宙”了,好些公司一旦蹭上“元宇宙”概念,其股價也會隨著飆升。
那么究竟什么是元宇宙呢?
首先要說的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懷疑,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埃隆·馬斯克的擁躉都知道,他曾說過:“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
而“元宇宙”來自Metaverse一詞,是由前綴“meta”(意思是超越)和詞干“verse”(通過逆向構詞法從宇宙“universe”一詞得來)組成,可簡稱為MVS。
之前,元宇宙曾經被意譯成“虛擬實境”——來源于很久以前的一本科幻小說《雪崩》。話說1992年,那時大部分人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互聯網1994年才進入中國),美國科幻作家史蒂芬森出版的小說《雪崩》,里頭首次提及Metaverse,當時翻譯為“虛擬實境”。
然而,現在元宇宙通常用來描述未來互聯網迭代的概念,由連接到一個可感知的、持久的,以及共享的3D虛擬空間所組成的虛擬宇宙。廣義上的元宇宙不僅指虛擬世界,還指整個互聯網,包括增強現實的整個范圍。簡而言之,元宇宙是由互聯網為基礎,并正在進化的下一個形態——虛擬世界。
大家可能已留意到了,支撐元宇宙的幾大科技支點,現在正逐步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互聯網,它首先是網絡,雖然5G速度現在還不明顯,待到核心網也換為5G,屆時的網速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如果說進入虛擬世界的大門,是飛速發展的AR和VR技術,那么加上更核心的人工智能,比如好似人類大腦的小i機器人以及物聯網/云/區塊鏈等,所有提供支持的技術場景都漸漸地到位了。
那么,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VR技術。
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現在大家去的一些游樂場,或大品牌的手機旗艦店,只要稍加留意,便會看見到處都是VR體驗:戴上一副大眼罩,就能進入另一個世界。其實許多人去游樂場,就是為了體驗720度的虛擬世界,因為太逼真了,好似身臨其境去到世界各地,甚至進入宇宙太空。而這一類VR做成的游戲,將是未來的趨勢。
當然,將來虛擬現實不僅只是游戲。假如你喜愛籃球賽,當你戴上VR眼罩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在籃球場上和喬丹、詹姆斯、科比一起比賽。想象一下,你奔跑著把球傳給科比,結果被詹姆斯攔截,科比搶到球再把球傳回給你,你繞過喬丹的阻擋,把球投入藍之后的那種爽感吧。
但請別忘記,一旦戴上VR眼罩,你便看不見現實環境了,生活在現實中,你不能一直戴著眼罩吧,出門怎么辦,連正常走路和過馬路都不行啊!
AR(Augmented Reality)即為“實擬虛境”或“擴張現實”,比如Google眼鏡。首先,Google眼鏡與普通眼鏡一樣,人們戴上它什么都能見到,在現實的基礎上,“實擬虛境”能顯示更多的東西,在技術上是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以及角度精算并加上圖像分析技術,使屏幕上的虛擬世界能夠與現實場景進行結合與交互。
這種技術早在1990年就出現了。近年來,隨著運算能力的提升,“實擬虛境”的用途也越來越廣,最簡單的比如翻譯,像是文字翻譯,甚至同聲傳譯。不過,以我在美國和加拿大留學、工作和生活超過30年的經驗,外語依然是要學的。再舉旅游為例,當你去到一個陌生的景點,這時虛擬導游出現了,是挑選郭德綱呢,還是林志玲……這全憑你的喜好了。
VR和AR技術只是通向元宇宙的大門,想認識真正的元宇宙,還需要很多其他內容,以及技術上的搭建和互通。但是,如果VR和AR做不好的話,那么連元宇宙的門都找不著。
再比如,你可以把一個自由度很高、維度特別豐滿的游戲做成一個元宇宙,也可以把社交平臺做成元宇宙,更可以把一個線上的虛擬商城做成一個元宇宙。但最關鍵的是,非但這些元宇宙之間要能夠互通,更重要的是這些元宇宙和現實世界也能互通。
舉例來說,你想在社交平臺約一個網友去虛擬商城見面,只需把鏈接發給他,不用打字,鏈接一點就過去了,瞬間會出現這么一個場景:你變成了許仙,一個白娘子翩翩走來招呼你:你好,許公子。你倆的“約會”既虛擬又現實,另外,約會所有的花銷,可以用NFT和現實社會的價值掛鉤……
那什么是“NFT”呢,此文先談到這兒,將在下篇中接著再談。
#如何避免元宇宙炒作# 如何避免炒作?其實就是讓大家都對元宇宙有一定的了解認知,并不要覺得這個東西高深莫測……這種技術目前還是起步階段,真正發展起來估計還需要10-20年時間,所以各大科技公司,都是在提早布局,如果要創業,也是在元宇宙的其中一個點來發展而已!
(思進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