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念
NFT(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該種代幣形式自產生起每種代幣就擁有自身的標志,如不同所有權人之間的不動產,彼此具有可區別并且不能隨意分割任意互換。相對于同質化代幣,如BTC、ETH等,每個BTC可以被分割為更小的單位交換,用戶之間可以隨意交換等量的BTC。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防篡改、時間戳等技術優勢,將鏈下物品價值對標NFT,能實現藝術品所有權確權且交易可查詢。
(二)NFT底層協議標準
現階段NFT主要有三種底層協議標準,分別是ERC721、ERC1155及ERC998,三種底層協議標準之間存在差異。
1.ERC721
ERC721是現階段NFT生態場景最常運用的通證形式。曾經火爆一時的“加密貓”,其底層協議使用的就是以太坊721協議。ERC721底層協議標準是由“加密貓”項目CTO Dieter Shirley創建和發布。Dieter在比特幣產生之初就參與挖礦投資活動,之后成為NFT領域公鏈Flow的首席架構師。
2. ERC1155
ERC1155產生的原因有:①ERC721產生的通證交易轉賬效率較低;②轉賬交易Gas費用較高;③應用場景局限。
具體來說:項目人員在開發游戲過程中需要使用多個道具,但是每調用相關道具使用,就需要多個賬戶調用智能合約,使得整個交易轉賬流程繁瑣,時間周期較長、費用較高。ERC1155標準同時具備BFT和FT特性,具有半同質化代幣(semi-fungible token)的特性,與ERC721的區別是:ID不再是某個物品,而是一個類別(Class),基于一個類別發送智能合約能同時實現大量多類別資產轉移等,顯著提高轉賬速度,還可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靈活應用。
3. ERC998
ERC998意為可組合非同質化代幣(Composable NFTs,縮寫為CNFT),該底層協議標準設計允許任意一個NFT捆綁其他NFT或FT,用戶在轉移CNFT時,可以實現CNFT所擁有的整個層級結構和所屬關系轉移。簡言之,ERC998可以包含多個ERC721和ERC20形式的代幣。運用該種底層協議標準產生代幣能實現轉賬一次就可以打包所有不同類型的代幣。
NFT三種底層協議標準的功能是逐步升級的過程,從ERC721到ERC1155,能實現代幣的轉賬交易更便捷且低成本交易;從ERC1155到ERC998,能實現代幣的打包交易及多場景應用。但目前ERC721仍是NFT生態場景最常運用的通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