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陳家琦
近日,著名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畫作《Morons》(《白癡》)被一群藝術愛好者焚毀,并于Twitter上公開直播了全過程。該畫作在被焚毀之前,已被所有者利用區塊鏈技術做數位化處理,保存了該畫作的NFT(Non Fungible Token)。該NFT作品隨后在OpenSea以約合人民幣247萬元的高價被賣出,但這卻并不是NFT作品拍賣第一次進入大眾視野。去年,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Jack Dorsey將自己發出的第一條推特放到拍賣網站Valuables上拍賣,目前最高競價已達250萬美元。據Valuables說明,他們售賣的是這條推特的“數字證書”。該商品的獨一無二的所有信息數據都被保存在區塊鏈上,因此具備了“唯一性”的價值。這類可購買的數字化商品被稱為NFT。
班克斯(Banksy)(b.1974)《Morons》(《白癡》),2006年作。此作意在諷刺1987年梵高作品《Sunflowers》拍賣會現場;班克斯嘲諷買下《Sunflowers》的后藤康男為“Morons”(白癡),并在作品上寫下“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我真不敢相信你們這群白癡買了這個)。該作于近日被其持有者燒毀。圖源:藝術中國ArtChina
如果說班克斯的作品是實現了由實體藝術到NFT形式的轉變,還不能完全算作NFT作品,那么數碼藝術家Beeple(Mike Winkleman)的NFT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佳士得贏得的天價競價則有力地證明了NFT市場的巨大潛力。據佳士得拍賣行官方報道,《每一天:前5000天》以約合人民幣4.51億元的高價成交,刷新了數碼藝術拍品的最高成交價紀錄,以及網上專場拍賣拍品最高成交價等紀錄。除卻這些令人咂舌的信息,《每一天:前5000天》還是大型拍賣行歷史上首次以NFT形式進行拍賣的純數碼拍品。
Beeple(b.1981)《每一天:前5000天》,作品局部,圖源:佳士得
NFT是什么?
值NFT作品在藝術交易市場屢創佳績之際,我們首先需要了解NFT的本質。NFT是英文Non-Fungible Token的縮寫,中文譯為“非同質代幣”,也就是不可互換、不可替代的貨幣。NFT是一枚不可替代令牌,是區塊鏈上的一個獨特的數字項目;它包括多種多樣的媒體類型,如藝術、音頻、視頻、GIF等。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NFT對應著區塊鏈中的一個條目,而特別的是,這個條目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同為數字貨幣,NFT的不可替代和唯一性區別了它和比特幣(可替代)。
Beeple(b.1981)《每一天:前5000天》,NFT(jpg),21,069 x 21,069像素,2021年2月16日作,獨一無二。此作是耗費5000多天創作而成的巨型拼貼作品,圖源:佳士得
從數字資產的安全性來說,擁有NFT作品無疑是安全的。除卻安全性,NFT也為數字藝術的版權保護這一大難題提供了可參考的解決方法:從前人們的收藏需要通過一紙證書來證明版權所有,而如今的NFT自身即為一張在數字空間中永不消逝、永不損毀的數字證書。原則上來說,只要區塊鏈繼續運行,那么NFT就會永久地存在于區塊鏈上。擁有一件NFT資產,即獲得了該資產保存在區塊鏈上的所有權,包括該資產的所有轉讓信息和使用權。之所以提及轉讓信息,是因為若要驗證一件藝術品的真偽,有關于這件作品的轉讓歷史就變得相當重要。這件作品從何而來,流經何人之手,都為作品的驗真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證據。
這里我們引入加密藝術(Cryopo Art)的概念:加密藝術(Crypto Art)是NFT的一個應用場景,是通過購買儲存在區塊鏈上的NFT從而達到收藏目的。加密藝術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版權問題,并且通過基于加密貨幣實現了數字藝術在網絡上的自由流通。每一個上傳完成的NFT都擁有其獨一無二的數字化屬性,就算是藝術家創作出了看似相同的作品,一旦上傳為NFT后,兩件作品的元數據也會有所不同。NFT從根本上保證了加密藝術的安全性,人們可以不再通過機構來驗明藝術品的真偽,儲存在區塊鏈上的NFT元數據成為了最準確的驗真工具。
不僅如此,NFT還為藝術家們提供了直接的收入:過去的藝術家們通常需要憑借第三方的力量來出售或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作品被進行拍賣,藝術家們亦無法從中獲利分毫。而現在,NFT不僅為藝術家們提供了販售作品的收入,更為他們提供了直接從二級市場抽取版稅的機會。
Beeple(b.1981)《每一天:前5000天》,作品局部,圖源:佳士得
萬物皆可NFT?狂熱背后的疑慮和思考
從Jack Dorsey的推特拍賣事件來看,似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NFT化,進而商品化。不僅僅是一張照片,一張畫作,甚至于虛擬網絡上的一個足跡都可以被制成NFT來出售。NFT制造出的稀缺性被看作是造出天價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物以稀為貴”是一條不變的經濟學原理,但這些人為制造的“唯一性”,是否又具有炒作和令人盲從的嫌疑?
NFT市場的勃勃生機無疑讓藝術家們對這個新興平臺投來熱切
大量資金涌入市場后,NFT的擁護者們認為這是“最好的時代”,NFT販售平臺Bitski的CEO唐尼·丁奇(Donnie Dinch)認為,正是由于NFT的誕生,擁有數字所有權才變得現實。批評者則認為,與比特幣如出一轍,NFT的市場繁榮很難避免“炒作”的成分,他們對這些巨額資金以及數字貨幣巨大的波動性表示擔憂。值得一提的是,NFT高昂的成本也是它屢受打壓的原因之一。與比特幣類似,制作NFT需要消耗大量電力。據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數據來看,一筆以太坊區塊鏈交易所耗電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家庭的日均用電量,如此巨大的能耗引發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憂慮。
NFT的矛盾性同時也成就了它巨大的吸引力。實體易碎,而未來的虛擬數字空間中卻可能存在永恒。我們熟悉的藝術、人文、訊息、情感甚至是某種精神,似乎都能夠通過NFT的形式得以長久地記載和傳承。從歷史發展來看,從人類情感來看,從生命意義來看,NFT的內在價值究竟是什么呢?它還會給我們的世界帶來怎樣的變革,驚喜又或是驚嚇?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鏈接: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rypto_art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Non-fungible_token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322-culture-art-field-and-block-chain-during-plague/
https://petapixel.com/2021/03/12/what-is-an-nft-and-why-should-photographers-care/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wired.com/story/nfts-hot-effect-earth-climate/amp
https://www.loop-news.com/p/the-big-problem-with-nfts-energy
撰文 | 陳家琦
編輯 | 徐悅東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