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
說到NFT,不得不提元宇宙。
我覺著NFT是包含在元宇宙之下的概念,同時是幣圈炒作出圈的新概念。
關于元宇宙,我倒是很早就了解到了它的信息,因為當時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臉書(FaceBook)說它不要臉了,改名叫元宇宙,一下子引發了大家對“元宇宙”這個詞的
但是當時大家(其實也包括現在)對于這個概念還非常模糊,看網上的大家聊來聊去也沒有聊出個所以然來,看來看去,這不就是一堆炒作的新概念么?
后來因為工作太忙了就沒再
現實世界還沒玩明白,哪還有精力去管什么虛擬的元宇宙?
初次了解到數字藏品
說來也巧。
直到今年3月份的時候審查了一份顧問單位發來的數字藏品合作合同。發現連這么大型的國企都開始入局了,不得不重新審視元宇宙和NFT的概念。
但是我對于數字藏品這個新興事物不是特別了解啊,于是就進行檢索,并下載這份合同中涉及的手機應用軟件,算是對這個東西有了初步了解。
哎?現在開始興起這個東西了?幾十幾百塊錢,一個圖片?
這玩意兒真有人買?
隨后就看到媒體報道周董一個價值300萬元人民幣的猿猴NFT被盜了的新聞!
這是個什么東西?
我去,一張頭像?還丑的如此藝術的一個頭像?
賣了50萬美金,300多萬人民幣?
???
NFT是什么?
NFT為什么這么值錢?
這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先說NFT的概念
NFT,英文名Non-Fungible Token,中文范圍為“非同質化代幣”。
“非同質化”很好理解,就是每一個NFT都不一樣。
其中,Token,既可稱之為代幣,這樣翻譯的話,NFT實際上是一種“代幣”,就是一種虛擬貨幣。
但同時Token也能翻譯為:通證。
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領域,Token,就解釋為令牌,代表著執行某些操作權利的對象。
例如:Access Token(訪問令牌),Security Token(密保令牌)。
這時,NFT可以理解為一種令牌或合約,
即通過唯一性令牌訪問非同質化數據的技術或合約。
通過NFT,我們可以在數字世界里標記數字資產的獨特性。
現在很多人直接將NFT等同于數字藏品,這種概念的理解其實是有些偏頗的。
NFT其實只是一種技術,一種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新興技術,一種可以進行數字化確權的技術。
只是目前主要的應用領域是和數字藝術品結合在一起,并且成功出圈了,因此很多人將NFT等同于數字藏品。
但是如果僅僅是以數字藏品的角度去理解NFT,那么就會忽略到它其他可能的價值。
現實世界里,你擁有一個東西,你就享有了這個東西的物權,你基于對它的占有而宣示自己的權利。
但是在數字世界里,一張圖片、一段音樂,復制粘貼一下就可以了,
很難知道誰是第一個發布的,也很難確認你對它的所有權,更別說對它的獨占性了。
NFT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賬本,這個賬本由在這條鏈上的所有人每人一本。
當你將你畫的一幅圖片記錄在這個賬本上時,鏈上的所有人都跟著記錄一次你畫了這幅畫,當別人也拿了你這幅畫記賬時,你可以說,
哎,這個賬是我先記的,我是第一所有權人。
而且大家都記錄這個事實,這個事實也就成為了不可篡改、信任度高的事實。
NFT可以解決數字作品的版權溯源問題。
雖然NFT可以解決上傳后的數字產品版權溯源,但并不能真正確定數字產品的版權所有權。
說起來有點拗口,簡單理解,你可以是第一個通過NFT上傳哆啦A夢到區塊鏈上的人,但你未必得到了哆啦A夢的授權,也不是其作者,這就會引發一個版權問題。
事實上,國內第一個NFT侵權案已經判決了。
4月20日,杭州互聯網法院依法公開審理了原告奇策公司與被告某科技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一案,并當庭宣判。判決科技公司立即刪除涉案平臺上發布的“胖虎打疫苗”NFT作品,同時賠償奇策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4000元。
該事件,我另外寫一篇文章詳談
NFT怎么發展起來的?
普遍認為NFT概念的雛形最早由1993年HalFinney提出的加密交易卡,但受制于技術不成熟,一直停留在概念階段。NFT迎來轉機是2012年的彩色幣和2014年的counterparty等項目,它們具備了我們當前認為的NFT的部分特征,將資產發行到區塊鏈上但并沒有真正提出“NFT”概念。
2017年,一對做手游的兄弟倆給他們的一款手游游戲做了一個自動生成頭像的軟件。
那時區塊鏈和比特幣很火,然后兩人想著,能不能將區塊鏈和手游結合起來?
于是兄弟倆將自動生成的頭像寫入了以太坊里,將1萬個頭像發布到了各種論壇里,免費送,看看有沒有人會愿意要?
結果是無人問津。
偶然間,一個媒體記者了解到這個事情,畢竟以前沒有人做過這樣的事兒,與是采訪了兄弟二人。
兄弟二人第一次接受媒體采訪,很興奮,然后對這個技術和頭像一頓猛吹,記者也是聽的津津有味,回去后將采訪內容寫了一篇文章。
于是乎,一篇名為“這個基于以太坊的項目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數字藝術的看法”的文章發布。
幣圈對篇報道很感興趣,很快論壇里的頭像被一領而空。
頭像被領取后不久,就有人開始在幣圈二級市場售賣這些朋克頭像,
當時最便宜的一個朋克頭像也有300美元,
如今,最貴的一個朋克頭像已經達到了700多萬美元。
就這樣,一個以手游頭像生成器為基礎誕生的NFT項目為幣圈開辟了一個新的市場。
就在加密朋克火了以后,幾個月后一個新NFT項目通過賣虛擬貓咪火了。
一天內創造了驚人的交易額,740萬美元。
一個名為整潔實驗室的工作室,開發了一個名為加密貓的游戲在NFT上線了,這個項目可以理解為一個虛擬寵物貓游戲,簡單來說,就是買貓、生貓再賣貓。
它的可玩性就是每個貓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貓可以隨機匹配然后生成新的小貓,不同的貓有不同的稀有性,從而價值不同。
加密貓從幣圈破圈,進入了主流視野。
2018年沒過多久,加密貓涼涼。
怎么涼的?
簡單來說,一批人以1美元的價格在早期購買了一大堆加密貓,等到價格漲到20美元后,很多人開始拋售,市場斷崖式下跌,中途入場的人割不掉,后續的人沒有信心再入場,盤子崩了。
2020年,轉機來了。
新冠疫情的進行,導致大家都待在了家里。
NBA的線下觀眾也少了很多,整潔實驗室通過各種關系找到了NBA,希望能夠和NBA合作推出一款NFT,但NBA一開始完全沒興趣。
后來,通過只要NBA給個授權,躺著收錢就行的方式,說服了NBA同意了雙方的合作。
同年10月,NBA的top shot,通過將NBA明星球員的精彩時刻的視頻寫入NFT,并進行了發行。
NBA top shot發行之初只有六千人參與,到了2021年初,日活用戶已經到達了24萬人。
NBA在圈子里刮起了一個收藏熱。
NFT增加了一個文化屬性。
2021年初,一幅名為《每一天》的NFT虛擬畫作,在佳士得拍賣會以6900多萬美元成交,開啟了2021年的“NFT熱”。
畫家花了14年的時間堅持每一天畫一幅數字作品,然后花了50美元將他的全部畫作鑄造成了NFT并進行了拍賣。
《每一天》賦予了NFT作品時間的屬性,從而提升了其收藏的價值。
NFT與數字藝術品開始完美結合并進行出圈。
那么NFT與傳統藝術品交易有什么區別呢?
因為它通過智能合約(你可以設定一個規則,比如讓原創者在未來每次交易中,都拿到交易金額5%的手續費,由程序自動完成的創作分成協議)構建了一個新的交易方式:我畫了一幅數字作品,通過NFT確認了所有權,當它每次轉手的時候,我都可以收取不同比例的手續費,增加了藝術家的收益可能性。
以往,一幅畫,你1萬元賣出去以后,即使這幅畫后面被炒到1個億也和你沒有關系了,但是通過NFT的方式售出,每次交易你都會獲得新的收益。
NFT不僅能確權,還能轉移權利,并記錄每次交易的鏈條。
2021年4月,四個匿名者共同創建并發售了無聊猿猴系列。每只首家0.08ETH
5月1日,著名收藏家Pranksy宣布購買了250只無聊猿,117分鐘后,無聊猿全部售空。
一系列明星也相繼購入。
對,就是你看到的周杰倫的那個猴子。
難倒就是明星帶貨?
不,還有社群運營。
無聊猿發起了一個“Ape Follow Ape”的活動,購買了無聊猿的人們互相
然后就是潮牌聯名、游戲聯動、空投特權等一系列營銷組合拳。
NFT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只有通過賦能產業后,NFT才能產生更大的市場價值。
就像貨幣只有交易場景下才能產生價值一樣。
回到2022,中國的NFT市場
國際上,NFT大火以后,國內的NFT市場也開始布局和爆發。比如阿里的鯨探、騰訊的幻核、央視的頭號藏品,以及國內的唯一藝術等等。
但很遺憾,
國內數字藏品目前全部都是偽NFT。
第一是NFT的底層技術是區塊鏈,但是目前各大平臺用的大多是自己的私鏈,而不是目前通用的公鏈,私鏈與公鏈相比,去中心化程度偏低一些。
第二是數字藏品是基于一個IP作品進行復制發行或批量發行的一批圖片一樣、編號不同的NFT,它只是數字文創的復刻圖片產品,本質上仍是同質化的。
第三是數字藏品的定價機制和價值模型并不是基于大家對這個產品的共情程度、稀缺性等要素,而是一種收藏的儀式感和占有感。
NFT只是一個工具,它無法衡量數字資產或者藝術品它們自身的價格和價值問題。
第四是二級交易市場問題,海外的NFT是可以多層交易的,新的持有者可以再賣給下一個人,所以海外NFT的金融屬性非常明顯,大家看中的是藝術品的“金融價值”,而不是“藝術價值”。而國內的主流平臺,只能單層交易,不能二次交易。
而且你去看目前幾個大廠的《用戶服務協議》,目前搞的非常謹慎。
數字藏品僅為收藏、觀賞使用,騰訊和阿里都還沒有開放二級市場,也沒有開放版權授權,僅能在180天后進行轉贈等等。
因此,這些NFT數字藏品的價值確實是值得斟酌的。
目前大廠仍在布局中觀望。
而4月13日,國內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對規范NFT的監管進行了鋪墊。
接下來,什么時期會開始強監管時代?
監管之后,是泡沫破滅后的一地雞毛,還是價值波動后的一飛沖天?
拭目以待。
人們為什么會喜歡虛擬的商品?
我的淺見,歡迎補充和吐槽:
1、愛好、情懷、文化屬性
2、虛榮心
3、升值和炒作空間
4、社交屬性、社群鏈接
5、類金融資產的投融資與證券化
6、詐騙、行賄、洗錢、非法集資等等
7、……
NFT還有哪些應用場景?
NFT具有的確權功能,不只是可以將數字藝術品變成數字資產,還有著應用的無限可能。
比如一句創意廣告詞,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一段小故事、游戲里的裝備、搞笑段子、新冠疫苗、一瓶紅酒、新的品牌營銷模式、新的商品銷售模式等等。
NFT不僅是確權工具,NFT合約也可以是創意的一部分。
NFT市場與荷蘭郁金香泡沫
我看到NFT的市場就很容易聯想到荷蘭的郁金香泡沫。
國內市場尤其相像
很多已經入局的人其實哪懂什么是NFT和其價值?能賺錢就完了!
確實,很多年輕人,或者說很多00后,已經通過NFT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作為90的我說不羨慕是假的。
但是我們在追求財富并進入到這場投機游戲時,也應當認識到其真正的風險,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之后,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是最后拿到花的人?
比如,NFT屆一件數字藏品,推特創始人杰克·多西發出的全世界第一條推特推文,2021年3月,杰克·多西把這條推文做成NFT出售,賣出了1630ETH,折合美元約290萬,一年以后的2022年3月,當買家想要轉手,他估價4800萬美元,結果竟然只有7人參與競標,最高價沒超過1萬美元,不過一年時間,價格相差上千倍。
誰不是真正的一根韭菜?
NFT與法律服務市場的結合
對NFT研究了一段時間,也和圈內人聊了聊
最后認定自己賺不來這個錢,自己太懶了,我還是從法律服務市場一板一眼慢慢賺錢吧。
那么NFT市場對于律師來說有機會嗎?
我認為很有市場和前景。
作為一個新興概念和市場,除了極少數嗅覺靈敏的早就
比如,為NFT數字藏品的發行提供合規體系搭建、為數字藏品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為NFT的海外發行設計VIE架構體系等等,這些都是可能的新興市場機會。
未來已來
借用劉潤老師所講,在這個世界,起得最早的是理想主義者,跑得最快的是騙子,膽子最大的是冒險家,最害怕錯過往里鉆的是韭菜,能最后成功的人可能還沒入場。
我們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給予這些新興事物,即使不去入局,也可以先去做個了解。
現在,是個很好的開始。
陳序老師、劉潤老師、葉開老師、設計師Omega、B格馬、馬清泉律師等人創作的內容對本文撰寫具有重要參考作用,在此一并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