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Caleb
前一陣子,有個約會軟件突然火爆了起來。
這個軟件名叫 Lonely Ape Dating Club,但火爆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這個軟件有多好用,成功率有多高,而是因為它兩個月后就關停了。
關停也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注冊該軟件的女性不夠多,這才導致了軟件無法繼續經營下去。
在創辦初期,四位匿名創始人還為此創建了一系列猿人頭像,并迅速超越了競爭對手,成為最昂貴的 NFT 收藏品:其最便宜的收藏品底價現已超過280,000美元,該收藏品目前的市值約為28 億美元。
而隨著軟件的關停,似乎也在佐證人們心里的一些刻板印象:NFT 就是為那些悲傷又孤獨的單身男性準備的。一群帶著極其昂貴的猴子 .JPG 的好色之徒集體出現在了一個沒有女性的應用程序中,想想就相當有趣。
但反轉來了。
其實整個事情并不是真的,這個約會軟件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因此也就不會因為女性不足而關停。這只是程序猿們的一次惡作劇罷了。
他們致富的速度比你的頭發長得還快
別急,上當的可不是只有我們,還有很多媒體。
我們先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報道的。
Lonely Ape Dating Club 是一款約會應用程序,于 3 月發布,專為 Bored Ape Yacht Club ( BAYC ) NFT 的所有者創建。
但歷經兩個月的發展,結果可能比他們預想的還要孤獨一些,這個項目已經被無限期擱置,原因正是因為 " 注冊名單的男女比例極不平衡 "。
該應用程序是由一個自稱為 " 由黑客和 NFT 收集者組成的雜亂無章的團隊創建的,他們對如何將加密和 Web3 與約會空間集成十分感興趣 "。換句話說,他們致富的速度比頭發長得還快。
BAYC 不是普通的 NFT。雖然最初價值 0.8ETH(192 美元),但在市場調整之前,藝術品的價值高達 100ETH 以上,或約 29 萬美元。一些作品的售價超過一百萬美元,其他作品則被 Eminem,Kevin Hart 和 Seth Green 等人購買。
因此,當有人說這個應用程序是專門為 BAYC NFT 的所有者準備時,請記住它也誕生于一個社區,在關停之后,他們認為假裝他們被迫在麥當勞工作來支付賬單是很有趣的。
一個惡作劇同時整蠱 NFT 愛好者和 NFT 仇視者
而這場 " 騙局 " 最后也是自曝出來的。
3 月份的時候,buzzfeed 就聯系過創辦者,得到的回復是軟件會在兩三個月內正式上線。
而就在宣布關停前后,創辦者在推特上坦言道,這其實是一個惡作劇,還發了一個眨眼的笑臉表情。
據了解,這個惡作劇在 3 月推出時可能還沒有完全落地,或許這有點太超前了。
如今推特上已經完全凝聚成了兩個陣營:NFT 愛好者和 NFT 仇視者,兩者都以各自的方式令人難以忍受。而這個惡作劇之所以如此耐人尋味,是因為它同時扣住了這兩個群體——它宣稱 NFT 愛好者都是可悲的呆子,同時也戳中了自以為是的 NFT 仇視者,嘲諷他們就像一些釣魚受害者那樣容易受騙。
或許,唯一能夠阻止這種惡作劇的辦法就是互聯網上的某種透明度吧,一些不可改變的、永久的、透明的笑話分類。
背后到底都是些什么人?
自宣布推出以來,BAYC 從 NFT 猿猴的初始銷售中賺了不少錢,還能收到未來交易的 2.5% 版稅。況且,他們已經與阿迪達斯等公司簽訂了協議,參與了 Chris Rock 和 the Strokes 的音樂會活動。
隨著資產飆升,BAYC 創始人身份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有人就表示,這些身穿街頭服飾和金牙的 NFT 是種族主義的特例,也有人表示擔心,實際繪制主要作品的亞裔美國藝術家 Seneca 的工作沒有得到充分的承認和補償。
種種疑慮其實都揭示了一個由不知名人士經營的十億美元公司的獨特問題:如果你不知道他們是誰,你如何讓他們負責?
目前,BAYC 的兩位主要創始人的身份得到了披露,一位是 32 歲的作家和編輯 Greg Solano,另一位是 35 歲來自佛羅里達州的 Wylie Aronow。
在公共商業記錄中可以搜索到,這兩位創始人使用的假名分別是 Gordon Goner 和 Gargamel。根據公開記錄,BAYC 背后的公司名稱 Yuga Labs 在特拉華州注冊成立,地址與 Greg Solano 有關。
Yuga Labs 首席執行官 Nicole Muniz 也證實了這兩個人的身份。
這兩人以 Gordon Goner 和 Gargamel 的身份接受了《滾石》和《紐約客》等媒體的采訪,討論了一群生活在沼澤會所的富人猿的起源故事。
他們都是 30 多歲,在佛羅里達州長大并相識,都有文學理想,都對加密貨幣感興趣,想創建某種 NFT 系列。
于是他們構想出了住在沼澤會所的富人猿概念,聘請了一位自由插畫師來畫猿,并與兩位工程師 Emperor Tomato Ketchup 和 No Sass 合作作為聯合創始人來執行這個系列。
假名文化何去何從?
假名是 Web3 的根深蒂固的一個部分。
Web3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用戶擁有的互聯網愿景的總稱,其核心是加密貨幣支付和 NFTs。Web3 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一個治愈 Web2 那些有毒的社交平臺的弊病的大好機會。
一位前推特員工和有影響力的加密貨幣愛好者就表示,社區不需要使用他們的合法姓名,但通過他們的區塊鏈聲譽來承擔責任,這有可能減少騷擾。
玩弄身份也一直是 NFT 藝術家的創作源泉。一位僅以 shl0ms 為名的流行 NFT 藝術家出售了一張揭示其真實身份細節的 NFT 圖片,但所有這些信息都以難以辨認的白色字體書寫。其他藝術家利用這一點來玩弄傳統版權的概念,從復制 Damien Hirst 著名的圓點到 Olive Gardens 的圖像。
拋開藝術價值不談,如 BAYC 這樣的匿名者正在吸引投資者,并經營一家可能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企業。
隨著 NFT 擴展到流行文化和 Web3 并成為主流,以假名經營的公司處理真錢的問題成為了一個新的經濟和法律現實。
在傳統商業世界中,公司 CEO 或創始人使用他們的真實姓名而不是化名是有原因的。對于上市公司,高管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披露和報告中提及。即使是規模較小的私營公司,也有銀行法規和 " 了解客戶 " 法律要求銀行貸款或為公司持有賬戶的真實姓名。這些法律部分是為了防止恐怖分子、罪犯或受制裁國家在美國開展業務。
而假名文化的盛行,到底會帶來怎樣的挑戰與機遇呢?或許我們還需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
麥當勞大數據nft黑客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