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觀點:當前我國數字藏品行業正處于起步和高速發展階段,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考慮到數字藏品的復雜性,將其納入法治化軌道,還需要更多部門聯動合作,加快推進相關立法和監管。但無論怎么規范,可以明確的是,數字藏品絕不能異化為金融產品。
當新興事物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它映射在不同人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截然不同。元宇宙是這樣,與元宇宙高度綁定的數字藏品也是這樣。在數字藏品身上,有人看到的是文化藝術,有人看到的是暴富機會,有人看到的是金融騙局……
數字藏品,是國內對于NFT(非同質化代幣)的本土化稱呼。無論是圖片、音樂、視頻,還是其他數字信息,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加密,從而成為數字藏品,在鏈上具有獨一無二的標識和所有權信息,并且不可分割。簡單來說,數字藏品相當于在區塊鏈上擁有一張虛擬身份證。在元宇宙中收藏一件數字藏品,就像在現實世界中收藏一件真實藏品一樣,可將其作為資產進行展示,并體現出收藏者的“品味”乃至“身份”。
在國際上,去年開始大熱的NFT,多通過以太坊等公鏈發行并確權,與虛擬貨幣直接或間接掛鉤,因而被當成一種具備唯一性的數字代幣,擁有明確的金融屬性。而在國內,虛擬貨幣已被監管部門禁止交易,數字藏品主要依托國內各平臺旗下的聯盟鏈以及私有鏈發行,并且目前多數主流平臺都禁止二次轉售,只有轉贈功能,因此從表面上看,去除了代幣功能的數字藏品,更多聚焦于文化消費領域,其金融屬性也被大幅弱化。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
今年3月,佳士得拍賣行拍賣的一幅NFT電子圖片,以6930萬美元成交。這也讓國內一眾投資者對數字藏品熱情高漲。雖然多數主流平臺禁止交易,但因為可以轉贈,一些人仍然從中看到了炒作機會。在二手交易市場和聊天群里,數字藏品私下交易現象頻發,資金安全缺乏有效保障。同時,一些小平臺不僅支持二次交易,甚至還就漲跌幅、交易時間、支付貨幣等進行“規定”,數字藏品在這里儼然成了不受監管的金融證券產品。這種現象,已經對金融穩定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擊鼓傳花”的游戲也在數字藏品炒作中不斷上演著。一些數字藏品在被炒出天價后,因無人繼續接力而成為泡沫資產,讓最后的“接盤俠”欲哭無淚。要命的還有平臺“跑路”的風險。目前國內數字藏品上鏈類型主要是聯盟鏈和私有鏈,這意味著,一旦平臺關停或者公司倒閉,存在“鏈”上的數字藏品就將面臨丟失風險,一切“歸零”。
當前我國數字藏品行業正處于起步和高速發展階段。從博物館到地方到企業,都在不斷推出各種類型的數字藏品,往往是一經發布就很快售罄,反映出市場的異常火爆。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由于立法和監管尚未跟上,諸如藏品版權爭議不斷、準入門檻沒有建立、藏品質量良莠不齊、灰色交易不受保障、藏品炒作放大風險等問題,都制約著數字藏品的健康長遠發展。
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倡議,要求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對于數字藏品的規范發展而言,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還遠遠不夠。考慮到數字藏品的復雜性,將其納入法治化軌道,還需要更多部門聯動合作,加快推進相關立法和監管。但無論怎么規范,可以明確的是,數字藏品絕不能異化為金融產品。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未雨綢繆總比亡羊補牢要好。(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炒數字藏品當心淪為別人的“韭菜”
如何看待數字藏品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