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星尋科技公司設在深圳的分公司。
從游戲到藝術品,從虛擬到現實,NFT無處不在。它讓每一個消費個體明白所消費商品的“前世今生”。在哈爾濱,將虛擬技術聯通到現實世界的NFT項目正蓬勃興起
哈爾濱星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全一明最近一段時間一直跟深圳分公司研發團隊“因子實驗室”的30多名工作人員反復研討論證,確保今年年內將公司首個NFT藝術品項目與海外20多個藝術家合作的項目順利落地。
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蔡南則一直致力于將虛擬世界技術無縫接入現實世界:“我們把區塊鏈中的NFT應用植入實體經濟中的能源生產、使用環節,讓數字經濟在實體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
區塊鏈NFT應用,最早是從數字藝術領域興起;如今,越來越多的領域意識到區塊鏈應用的獨特意義,因此,更多實體經濟領域也在植入NFT應用,由此也揭開了互聯網技術落地實體經濟的新時代。“今年可以說是NFT應用元年,各個行業都在往這個賽道涌入,都在做跟本行業相關的各種嘗試。”全一明說,市場潛力和機遇共存,拼實力和速度的關鍵時候到了。
據天眼查數據統計,目前全國有超過10萬家企業涉及區塊鏈業務,經營內容從區塊鏈軟件開發到數字技術研發,其中不乏螞蟻集團、騰訊、京東、百度等頭部互聯網企業。行業巨頭的進入,激發了區塊鏈市場的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黑龍江注冊區塊鏈企業461家,其中一半以上是近兩三年時間新成立的科技公司。
藝術領域 鑒別藝術品真偽“神器”
全一明(左)與部分團隊成員。
因為疫情影響,全一明和星尋科技公司旗下服務于數字藝術的INZ LAB(因子實驗室)研發團隊的研討會不得不改在線上進行,然而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項目進展——因子實驗室近百名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商業拓展及策劃人員在全球范圍內搜集、接洽各類藝術家,藝術總監會整合海外藝術家版權和全球頭部藝術創作者,并將他們的數字藝術作品落地中國展出;工程師、開發者、策展人將已經對接好的海外藝術家的作品進行編輯、匯總并進行聯合二次創作,使之成為符合區塊鏈NFT屬性的互聯網藝術品,在虛擬世界中再次延伸藝術品的藝術生命。“更重要的是,如果藝術品一旦打上NFT屬性,那么就意味著給它帶上了終身的防偽標記。”全一明說,它能溯源,讓消費者清楚明白地知道一幅作品的來龍去脈,知道這幅畫作的出處,是不是原作者,經過幾次交易等信息。
全一明所說的NFT全稱是Non-Fungible Tokens,翻譯成中文是“非同質化代幣”“不可互替通證”,它是區塊鏈技術的衍生應用之一。NFT技術誕生于2017年,2021年開始在全球出圈,成為區塊鏈技術最火的應用之一。2021年3月11日,佳士得以6934萬美元的價格拍賣了加密藝術家Beeple的畫作,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因此一躍就成為在世藝術家畫作拍賣榜的前三名,而這幅畫的最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是一枚NFT。
全一明創辦的星尋科技公司一直專注于數字藝術領域,旗下因子實驗室定位在藝術與科技創新的黑科技實驗室,NFT技術最早應用于藝術品市場,這也是他和團隊率先應用NFT技術的原因之一。“之前,我們自主研發數字藝術產品,服務于現場展覽館,整館建設,打造沉浸式、AI智能化、場景交互體驗的等高科技展館。此外,還服務于現實世界的城市商業及消費品牌,給他們提供數字藝術產品,比如裸眼3D、裝置藝術、沉浸式體驗等。”全一明說,現在我們融入NFT技術后,數字藝術產品的內容和范圍更廣了。目前重點工作就是整合全球前沿的數字藝術家及國內外美院、藝術家、藝術工作室,代理其數字藝術作品,進行線上線下展覽、傳播。比如,我們和美國一個藝術家洽談后,把他的藝術作品帶到中國來,我們來負責進行落地,同時與藝術家共同進行聯合研發和設計。NFT技術的融入使藝術品真偽立現,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能夠通過NFT查找到藝術品的源頭,這一方面是對藝術品版權最有力的保護,同時又保護了研發企業和團隊的獨立版權和其他權益。
除了藝術品,還可以是游戲、手辦、域名、收藏品,甚至某種身份都可以具有NFT價值,可以買賣。在未來場景下,NFT將不僅僅是藝術品交易,范圍還會拓展。未來,隨著元宇宙世界的發展,會創造出越來越多數字藝術作品,純虛擬,純線上,不光是畫作,也可能是一些場景的交互,也可能落地到現實中具備現實和視覺數字內容的,給數字藝術者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
目前,全國專業的數字藝術研發公司不超過5家。借助NFT大火的東風,如今許多其他領域的相關公司也在擠進這個賽道。“像游戲公司,藝術品公司,裝飾藝術公司,設計公司,還有一些文創、ip版權的公司,比如故宮等文創公司都在爭先恐后地進入這一領域。”全一明說,還有時下比較火的短視頻平臺也會進來,因為這些社交媒體平臺會在原始世界里產生內容,NFT技術會更好地保護原創作品。但另一方面,也同時存在一些公司借助NFT概念炒作。“比如,利用網友對數字藝術的瘋狂追捧,趁機炒高交易價格從而從中牟利。”全一明說,但泡沫總有破的一天,有關部門的嚴格監管是防范風險的必要因素。
眼下,全一明的星尋科技公司打造的INZ LAB(因子實驗室)目前已經與30多位海外前沿數字藝術家簽約,今年的合作項目已經啟動,預計會在深圳核心商業地標落地。同時,線上也會啟動數字作品創作項目。“NFT技術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有機結合起來,并進行無限整合和跨界,它是鏈接現實與未來的快捷鑰匙。”全一明說。
能源領域 加速實現“碳中和”
電力智能合約狀態監控。
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蔡南早在2019年就密切關注區塊鏈的研發及應用,并于2020年在國內率先將NFT概念移植到能源領域。“我們的目的就是把虛擬世界的先進技術應用到實體經濟當中,具體來說,就是將區塊鏈非同質化特性應用到電力系統,為我所用,兩者結合發揮出最大的價值。”蔡南說。
所謂的區塊鏈,就是每一個區域形成一整個鏈條。上一個區塊和當前的區塊形成連接關系,每一個記錄與以后的記錄形成記錄鏈條,其每一筆記錄都有據可查。“它的特點就是分布式賬本,這種電子化賬本與傳統賬本的最大區別就是它不可修改。”國網黑龍江電力專家武國良說,因此使這種記賬方式具有可信的價值。這相當于每一筆賬單、每一個行為都是可以溯源的。我們就是利用NFT技術實現溯源。具體來說,不管是生產、使用電力的過程中,經過多少周轉,轉了多少家公司,每一個過程都是可以查詢到的。
蔡南團隊創造一個“綠證”環節,NFT應用場景目前主要針對電力能源的生產端和使用端。在電力能源生產環節,利用NFT技術,把每個供電個體生產電能的過程寫到“綠證”中,讓使用者在使用電能前,通過“綠證”知曉電能是哪個企業,在哪里,通過哪種方式獲得的。通過風力、太陽能、光伏等清潔方式獲得的電能,標志著更健康、更環保的電力消費,那么對于那些有環保理念的消費個體來說,會傾向于支持購買使用,而相對不選擇使用火力等傳統方式生產的電能。
同時,當電力使用者每消費一定數量的電量,就會得到相對應的電力消費憑證。在消費憑證中明確記載所使用電量是否來源于純綠電,以這種方式彰顯電力消費個體對環境作出的貢獻。“其實質就是依托NFT非同質化概念將不同背景的電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國網黑龍江電力專家祖光鑫說,目的就是鼓勵用電企業購買綠電,新能源汽車使用清潔能源,給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利,進而實現調整產業結構。目前,這種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電力企業所認可。
“利用NFT技術,不僅讓各個發電企業積極參與到清潔能源生產行動中來,同時也讓消費者了解到能源產生的過程,讓消費者個體能夠真實感受到技術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并以自己的實際消費用行動支持國家減排,助力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中遠景目標。”哈爾濱市供電公司經研院副院長秦立志說。
金融領域 NFT“金屬光環”的兩面性
區塊鏈微電網點對點交易。
實際上,NFT不僅能追溯“前世今生”,還自帶金融屬性,通過金融手段鼓勵綠電消費。具體來說,純綠電的生產廠家在進行金融交易時,因為其生產過程更清潔、更環保,會得到更多政府政策扶持;對用電消費者來說,如果根據消費記錄使用的都是綠電,銀行等金融機構會根據低碳環保相關的政策,對其進行金融獎勵或者優惠貸款。“對企業而言,金融的扶持將極大促進企業發展。”祖光鑫說,最終目的是通過區分不同電力資源,鼓勵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清潔方式生產電能,通過消費以及市場調節手段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實現整個清潔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這個背后無形的手,撬動整個行業的風向。
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性,NFT的金融屬性賦能實體經濟的同時,也存在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風險隱患。今年4月13日,《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出臺,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變相發行交易金融產品、變相開展代幣發行融資、變相違規設立交易場所、進行實名認證等倡議。“它的目的是堵住NFT的金融風險而非抑制NFT技術在數字經濟的應用。”祖光鑫說,應用企業把控好其背后的風險也顯得尤為重要。
從2021年開始,團隊在原有“新能源汽車網絡云平臺”上,嘗試增加NFT技術。“它的作用就是讓消費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之前看不到的能源生產、使用過程,讓消費者透明消費,知道自己使用的電是否來自清潔能源,是否是真真正正從頭到腳的清潔,并引導消費者向更綠色、更健康的方式轉變。”劉永相說,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啟動,正在前期準備階段,下一步會進行數據采集、區塊鏈的開發,預計該項目將在今年年內率先在東北地區落地,哈爾濱有望成為全國首個應用該先進系統的省會城市。
“未來,NFT將會在新能源汽車全領域起到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哈工大電控研書記蘇健勇說,NFT應用到新能源汽車主要有四個場景,用戶消費賬號云端、生產階段、生產體系的溯源和供應鏈數據。如果一旦新能源汽車在電機、電控、電池及充電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數據,能馬上找到定位責任主體,各擔其責。
NFT 背靠本土數字經濟大潮發力
專注于數字藝術的因子實驗室。
作為中國能源領域權威的張東霞,對國網黑龍江團隊持續關注著。“雖然哈爾濱地處東北地區,但在區塊鏈NFT應用上,哈爾濱電網系統在全國系統率先邁出了第一步。哈爾濱有優勢,是因為產學研用一體化走在國內城市前列。”張東霞說,目前,哈爾濱新能源汽車應用還不如南方城市普及,這主要是受氣候環境影響,如果一旦解決了電池蓄電的瓶頸,那么北方城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呈爆發式增長。推進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
NFT應用“小試身手”,背后依靠的是數字經濟大潮。而不光本地企業,許多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也看好了哈爾濱這片“數字沃土”。4月1日,華為、百度、京東、騰訊、中興等6家互聯網企業分別拋來“橄欖枝”,表達了落地哈爾濱的想法和訴求。
就在這幾天,《黑龍江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新鮮出爐。《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發展取得多點突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數字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東北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新龍頭。
“黑龍江省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有完善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這就為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引擎,加強與發達地區先進技術緊密結合可以創造巨大的科技創新能量。“張東霞說。
在國際上炙手可熱的NFT,在中國市場還處于摸索階段。“任何一個新技術,機遇與風險都是共存的。”蔡南說,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其優勢為我所用,同時嚴防其可能帶來的負面風險。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哈爾濱日報記者 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