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工業部電子五所區塊鏈創新團隊負責人相里朋、新銳數字內容平臺元極客創始人李榮添就數字藏品的發展展開了一場有深度的對話。
對話內容涉及到數字藏品的發展階段、監管的重點、數字內容的發展方向等。整理如下:
一、主持人:兩位嘉賓能否介紹一下各自的情況,以及如何理解中國的數字藏品。
相里朋:我來自于工信部電子五所,我主要從事兩個版塊的工作涉及到數字藏品,一個是信息服務相關、一個是數字經濟。信息服務主要涉及到對于區塊鏈、元宇宙、隱私計算、企業上云、信息消費等,我們所會參與上述內容相關的政策的制定,推動產業政策的執行。非常有幸跟大家交流關于數字藏品的事情,也是我們現在重點的關注的領域之一。
李榮添:我是元極客的創始人兼CEO。我們團隊成員之前大都是做實業的,這讓我們更注重的是數字藏品的背后價值,而不只是價格的炒作。
其實我們團隊是不太提“數字藏品”的,數字藏品是非同質化數字資產使用的一個場景。
但現階段,各個平臺鑄造發行數字藏品確實有保護我們國家傳統文化、降低文化產品進入普通人的好處。但是我們的理解,非同質化的數字資產才是數字世界數量更龐大,與實體機結合更緊密的資產。比如數字房產證,它不適合作為藏品,但是卻有憑證類的使用價值。
主持人:您怎么看中國現在數字藏品的發展,進入到了什么階段?
李榮添:從大周期來看,中國數字藏品可能只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傳統有大量的文化需要數字化,它們可以鑄造成數字藏品;中國當代有大量的有價值創作,也沒有數字化;中國未來,將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擴展新的思維方式,創造出更多數字藏品。
但是從小周期來看 ,部分數字藏品已經出現了炒作過頭的情況。這既是購買者脫離收藏目的的體現,也是每種新事物出現后,人們給予很高預期的體現。
相里朋:國內的數字藏品時從區塊鏈上的NFT(非同質化通證)演變而來。在國外,通常將其用于數字作品、虛擬土地、虛擬頭像、數字品牌等領域;國內因為避免出現過度投機,而常見用于傳統文化、博物館藏品的數字化映射。既吸引了年輕的這個消費群體,同時也推動了傳統文化的流行。此外,不少國內企業 ,也在用非同質化通證用于知識產權,版權,音樂影視等相關領域。
目前國內數字藏品還是處于整個行業發展的一個這個初期,至少還有個兩到三年的完整生命周期。這個數字藏品的探索只是剛起步,還沒有進入到一個全面爆發的階段。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監管政策指引行業發展的正規性和合理性。
主持人:如何看待將一個數字藏品,內容一樣,但復制幾千幾萬個的現象?以及三大協會對于NFT的發文?
相里朋:我們得拆開看這個問題,主要看發行方的意圖在哪里。比如發行方是博物館,它是把收藏品當成一種文創的一種新的形態,希望古代藝術能夠被年輕人不斷的收藏和傳播,那么它發行幾千個幾萬個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目的就是去融資,那么就涉及到違反我國相關金融監管法律的問題了。
三大協會對NFT發文,也是處于避免出現金融風險考慮。作為從業者,也希望這個行業健康發展, 而不是曇花一現。
李榮添:數字藏品內容一樣,但批量復制,其背后的原因是數字藏品的定位。如果將數字藏品定位為僅僅具備觀賞價值,但沒有所有權價值,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什么意思呢,過去觀眾要欣賞一件作品,需要到博物館、畫廊等,現在打開手機,在自己的錢包就可以。但是購買者沒有其版權,版權擁有者可以任意發行。
但海外的NFT通常單一內容只有一件作品,具有一定的版權屬性,雖然這種版權目前也沒有法律保護,但是通過自證行使版權主張。比如庫里購買了無聊猿,將其用在推特的頭像上,別人都知道是屬于庫里的,其他人再想用,世人都知道是假的。因為只有一個這樣的作品,通過區塊鏈可以追溯到購買者。
三大協會對NFT的發文是依照中國現行法律,保護收藏者的一種正常操作。因為金融的特殊性,在中國開展金融業務必須持牌,很多NFT都有金融化的趨勢,及時發文警示還是很有必要。
主持人:什么樣的數字藏品是有比較高價值的?
相里朋:其實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有講到,什么決定了它的價格。決定價格因素的重要一點就是稀缺性。再疊加各種各樣的因素,包括名人效應、群體的關注度等。那么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價值則取決于勞動。
李榮添:同意相里朋老師的觀點。其實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將價值做了描述,價值分為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商品本身的價值。反應在數字藏品上,使用價值很好理解,就是可以用來欣賞的價值,交換價值就是市場銷售時表現出的交易價格,但商品本身的價值是支撐這個交換價值的基礎。商品本身的價值來自“人類無差別的勞動凝結”。因此,只有精心創作,凝聚人類創造力、想象力、勞動時間的作品,才會更有價值。
主持人:問李總,元極客跟其他的數藏平臺有什么不同?
答:元極客有三個不同:(1)國內使用工信部主抓建設的星火鏈網,而不是某個私有鏈,安全性更有保障;(2)優質作品在海外公鏈登記,資產全球可認;(3)走精品路線,如之前所探討,只有凝聚了更多人類無差別勞動的商品才更有基礎價值。
主持人:問相里朋老師,像元極客這樣的新興數藏平臺,如何建立自己的優勢?
相里朋:現在數字產品這種平臺確實太多了,至少1000多家。在國內做數字內容,目前的核心就是版權的授權,誰手里掌握版權授權,誰就有競爭優勢。
但從發展來看,UGC也是非常不錯的一個方向.我相信在UGC這個方向,通過邀請這個行業內的相關創作者,去創造出一些稀有的數字產品,獨創性的藝術品,我相信是有發展前景的。
主持人:非同質化數字資產難道只能做數藏嗎?還有哪些有潛力的發展空間?
相里朋:非同質化通證其實就是區塊鏈的一項技術標準,它其實應用的范圍還是比較廣的。比如說像類似于我們醫院的病歷可以用非同質化通證來表現。此外,在慈善公益這個方向上可以用非同質化通證為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建立檔案,慈善捐款可以自動化分配到每個具體人身上。總之,它可以應用的方向無限多。
李榮添:元極客團隊一開始就不認為數字藏品是非同質化數字資產的主要內容。數字商業中,大部分的資產都是非同質化的,比如政府的公文、企業間的協議、普通人的內容創作。這些也并不都單獨具備交換價值,但是將它們鏈接在一起,就是我們想象的元宇宙的世界,會產生遠超于物理空間的價值,是人類的一大進步。這也是元極客的終極理想。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廣告,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廣告主對本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本網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廣告內容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