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世鏈NFT(shiliannft.com )
數字藏品和NFT有什么聯系?
啥是數字藏品?國內目前并無結論。比如,阿里旗下的螞蟻鏈將數字藏品定義為一種虛似數據產品,而騰訊旗下的幻核將數字藏品定義為一種虛似權益證實。
一般來說,可以這樣了解數字藏品:基于區塊鏈應用,為特定作品生成不能篡改的、唯一的數據憑據,在維護其數字版權的前提下,完成真實有效的智能化發行、選購、收藏和應用。
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藏品是繞不開NFT(非同質化區塊鏈/貨幣)的。
所謂NFT,是一種構架在區塊鏈應用里的、不可復制、偽造、分割的加密數據權益證實,這是區塊鏈多位帳簿里的數據單位,每個貨幣能夠代表一個獨特的數碼材料,一般能將其簡單地了解成一種去中心化的“虛擬資產或實物資產的數據所有權證書”。
換句話說,NFT一樣基于區塊鏈應用,具備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的特點,商品的流轉信息也能被紀錄。
那二者有何區別呢?
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于佳寧覺得,“目前國內發行的數字藏品,技術原理與NFT基本一致,但實際的創作機制和交易規則等層面存有區別。”
國外發行的NFT能夠開展買賣和買賣,而國內的數字藏品關鍵由平臺方邀約藝術家或是有關機構開展創作,暫時還沒開放個人的創作權限,同時在二次買賣上也有比較嚴格的限定,大部分數字藏品只能在平臺內開展轉送,沒有徹底開放二次買賣的權限。
簡言之,數字藏品多強調收藏賞析特性,而減弱其流通特性。
正是這些設計,造成許多人感慨,“千辛萬苦搶到數字藏品后只能發一次朋友圈”。
之所以有那么多限制,關鍵是為了避開管控風險。
海外市場的NFT多是基于以太坊等公鏈發行確權,與數字貨幣直接或間接掛勾,而我國監督機構一直明令禁止虛擬貨幣交易炒作,在這一新時代背景下,各大數字藏品平臺就主打數字藏品概念,以符合市場管理合規的要求。
自然,有一點還值得強調一下。盡管在技術上數字藏品和NFT并無二致,但NFT運用的行業并不僅限于藝術設計行業。
例如,NFT還運用到了影片、游戲等行業:2021年9月,“漢尼拔”安東尼·霍普金斯出演的最新電影《零接觸》,便放棄了傳統的影院、流媒體操作,以NFT的方式進行“首播”,片方一共發行了11份NFT,每份NFT不但包括了一部完整的視頻電影,還增強了僅此一份的電影彩蛋。
Immutable公司開發的GodsUnchained是目前最火的基于區塊鏈的游戲之一,玩法和風格都那么貼近《爐石傳說》,關鍵在于讓玩家應用不同特性的NFT卡牌去戰勝競爭者。對于玩家而言,該游戲的“PlaytoEarn”商業模式也是一大吸引點,玩家可在游戲中獲得稀有的NFT卡牌,進而開展交易盈利。
數字藏品大火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風險?
按理說,國內的數字藏品流動性較弱,為何數字藏品還會這么火呢?
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相較于實體的藏品,數字藏品具備獨特的優點,例如網上收藏無需受空間的約束,也不必擔心隨著時光流逝而毀壞、遺失等。
并且相較于動輒過萬的古董字畫,大部分數字藏品的價格都比較親民,一般只有幾十元,這代表著,對平常人而言,入手數字藏品的門檻要低得多。
另一方面,乃是數字藏品市場上,許多人是抱著投機炒作的心態進場的。
就賣家而言,當前數字藏品的發展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各種管理制度還不健全,市場監管職責還不明確,這就造成一些平臺和個人趁機開放數字藏品二級市場,混亂炒作;有些開售平臺隨便開售,甚至開售一2期作品就關門跑路,轉換身份,再次“搭建平臺戲曲”。
就買家而言,相當多的顧客,并非為了收藏才買數字藏品。
目前,選購數字藏品的顧客,以18-30歲年齡段的年輕人為主力。一位早已“進坑”幾個月的玩家表露,在自己所加入的數字藏品興趣群中,很少看到有人年紀超出35歲,其中超出半數是95后。
做為數字藏品的消費主力,他們要不是在校生,沒有收入來源;要不就是參加工作不久,剛有了些自己的存款。
在他們來看,數字藏品可能和BTC一樣,是一個暴富機遇,因此無論數字藏品能不能流通,也不管數字藏品有無藝術價值,但凡開售數字藏品的平臺,只要上新藏品就第一時間買入。
有些顧客早已花費50余萬元用以選購數字藏品,就賭日后我國放寬數字藏品的買賣,好開展炒作。不可置否,導致當前的數字藏品市場上存有許多亂象和風險。
除此之外,從技術上而言,國內的數字藏品也有一層附加的風險。
在國外NFT一般創建在公鏈上,作品價值是認可的。而國內組織堅稱自己只做數字藝術品,平臺交易大多基于聯盟鏈,聯盟鏈要比公鏈的去中心化水平低,唯一不能篡改的特點低等,這代表著數字藏品的價格政策更容易起伏。
因而,目前看待數字藏品仍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