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世鏈數字藏品數藏(shilian數字藏品.com)
隨著NFT概念的人氣持續升溫,進入到2022年,國內也開始了基于NFT的本土化嘗試,從而演變而成的數字藏品快速盛行。應對具備深厚文化IP屬性互聯網新寵,國內外傳統媒體紛紛進入,持續發布NFT數字藏品項目。那么,究竟什么是媒體數字藏品呢?為什么它們都紛紛入局NFT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什么是媒體數字藏品?
媒體數字藏品,顧名思義是媒體組織發行的數字藏品。自2021年開始,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媒體組織都在紛紛進入,各種媒體數字藏品種類豐富,百花爭艷,并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新聞內容數字藏品,例如《環球時報》新聞數字藏品;新華社的年度新聞攝影圖片優選數字藏品;《時代》周刊的代表性封面;CNN的“改變我們的時刻”數字藏品項目;《紐約時報》作家Kevin Roose將欄目制成NFT等。這都是有關新聞報導、新聞熱點、新聞歷史而公布的數字藏品。
第二類是時間節點數字藏品,例如總臺2022年春節假期推出的首套獨立原創IP的3D數字藏品“虎娃”;新華社公布《鄉村振興》系列數字藏品;騰訊新聞公布“致敬五四深大青年紀念版”數字藏品;人民日報公布51勞動節數字藏品等等。這些數字藏品來源于特定的時間節點,例如有關節慶日、紀念日、歷史標志而制作的。
第三類是跨界聯動數字藏品,例如2022年總臺CCTV-1《古韻新春》節目組、央視網協同湖北省博物館、騰訊音樂娛樂集團-QQ音樂、騰訊區塊鏈及揚子晚報發布數字藏品互動項目《古律叩新春,禮樂承千年》;湖北電視臺經濟頻道聯合科技公司發行的“漢娃”。媒體組織通過與別的行業合作伙伴一同創作數字藏品,可以稱為“跨界聯動數字藏品”。
為什么傳統媒體紛紛入局NFT?
擁有豐富文創資源的傳統媒體在數字藏品的布局中一直走在前列,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網三大央媒都早早開始不同方式的數字藏品的研發試著。如人民日報在2022年五一勞動節發布頭版數字藏品、新華社跨年發布2021記憶鏈、央視網春節發布虎年數字藏品等,滿足了客戶日益增長的收藏要求。今天的新聞便是明天的歷史,新聞內容在數字藏品的加持下,能夠更快捷地升級變成文創IP。數據版面、數據新聞攝影,除了能帶動用戶的收藏激情,并且也根據區塊鏈對新聞內容展開了知識產權的鏈上認證,可謂一舉兩得。對傳統媒體來講,NFT也將向其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因為重內容輕社交的特性,傳統媒體在社交平臺、自媒體、MCN等沖擊下,在客戶社群營銷上陷入瓶頸,沒法有效建立起高粘性的社群,亟需探索一個新的突破突破口。NFT正好給傳統媒體一把解決社群營銷窘境的利器。傳統媒體做為主流文化內容的聚集平臺,本來就有著大量文化IP資源,開發NFT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用心匯總挑選出客戶青睞的文化IP開展NFT化,同時建立起功能齊全的NFT平臺持續吸引用戶前來選購、收藏及其買賣,客戶便在一次次的賞析、選購、買賣等情形中不斷與NFT平臺及其媒體自身高度粘合,順理成章形成一個用戶黏性極高的社群。針對用戶來說,媒體不再只是獲得信息的途徑,而是能夠獲得數字貨幣及與別的用戶進行實時交流的互動社區。
另一方面,自媒體的興起,促使傳統媒體獨家內容的版權安全性受到嚴峻挑戰,精心制作的獨家新聞內容被隨便剽竊、轉載,作者和讀者均無法追溯。NFT的出現無疑給傳統媒體在數字版權問題上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媒體只需將獨家內容在區塊鏈上認證便能得到數字版權保護。借NFT之手,一定程度上能夠遏制隨處可見的互聯網媒體內容剽竊亂象,還可以為日后有關IP的授權使用和版權收益提供技術性適用。
作為一項虛擬資產,NFT是文化創意和區塊鏈應用融合發展的產物,其金融屬性也承載著大眾化的投資預估,如果能依法對它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管,對推動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也具備重大意義。培養社群文化、數據版權認證、獲得經濟收益等或許就是傳統媒體蜂擁而至進入NFT的重要原因。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對于什么是媒體數字藏品,以及為什么它們紛紛入局NFT都有一定的了解了。總的來說,我們是有幸見證媒體數字藏品發展的一代人。自然大家也希望,可以用長久的心態對待數字藏品,對待媒體數字藏品。讓媒體數字藏品可以發揮自己核心理念,與更多的新聞應用功能情景相結合,讓數字藏品變成媒體的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