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鑄就了我們的血脈,九千六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養育著我們的骨血。回溯歷史,無數往事被塵封在歲月的塵埃中,唯有博物館中的無數文物,還在向我們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動博物館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在此背景之下,文博數字藏品應運而生。中國數字藏品市場處于起步階段,參與人數和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尤其在文博領域,數字藏品一經發售常常被愛好者“秒殺”。
2801份西安城墻小武士數字藏品一上線便售罄,大明宮遺址“丹鳳門”數字藏品春節7天賣出了5000多件。安徽博物院發行的龍虎紋鼓座、張成造云紋漆盒、鄂君啟金節3款數字藏品,被“秒搶”售空。今年2月10日,徐州博物館推出的S形玉龍佩、“宛朐侯埶”龜鈕金印兩款數字藏品發售,3秒售完2萬份……
數字藏品可能會顛覆人們幾百上千年的收藏形態。傳統意義上的收藏,都是實物形態,比如珠寶、玉器、藝術收藏品等等,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擁有一件藏品。而數字藏品是一個技術性的變化,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特定的藝術收藏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放進我們的網絡賬號。也就是說,當一件文物或藝術品被轉化為數字藏品后,就成了區塊鏈上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
至目前,螞蟻鯨探、騰訊幻核、小紅書藏品、京東靈稀數字藏品平臺、bilibili發布鴿德系列藏品、愛奇藝藏品平臺、秦儲數字藏品聚合平臺等國內各大平臺百花齊放,北京八達嶺長城數字紀念票、北京冬奧數字藏品、杭州亞運數字藏品,甚至央視財經數字藏品、新華社數字藏品等等也紛紛上線,NFT產業熱度持續上升。
對于個人而言,數字藏品有哪些價值體現呢?
(1)數字化:因為其唯一的數字標識,可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2)透明化:在區塊鏈上可追溯,保障交易的過程透明化;
(3)稀缺性:每一款藏品的發行都是限量的,這也可以保障其稀缺性;
(4)真實性:可流轉,杜絕假冒偽劣。
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當驕傲,這個民族在時間上是如此綿長,空間上是如此廣袤,先祖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文物。
科技,讓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文物“活”了過來,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歷史文化教育的延伸和擴展。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屬于自己的“數字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