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NFT數字作品的所有權是如何體現的?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火大教育校長于佳寧告訴記者,NFT可以理解為基于區塊鏈技術對數字作品打上加密不可篡改的防偽編碼,為每一件數字作品賦予獨特的標識,保障數字作品的唯一性、真實性、永久性和明確的所有權屬性,同時所有權流轉歷史清晰透明,這樣能夠有效保護創作者以及持有者的權益。
于佳寧指出,從目前來看,國內的數字藏品平臺與海外的NFT交易平臺在出售的作品上存在些許差異。首先,數字藏品在二次交易上有較為嚴格的限制,大多數數字藏品可以在平臺內進行轉贈或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進行交易,但并沒有完全開放二次交易的權限。其次,根據各家平臺的規定,數字藏品持有者僅擁有藏品所有權,而不能獲得版權或者僅能獲得有限的版權, 持有者不享有對原作品進行加工和修改等的權利,而海外售出的大多數NFT持有者則擁有獨立版權。
就在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起《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提出“堅決遏制NFT金融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倡議“不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持續掛牌交易、標準化合約交易等服務,變相違規設立交易場所”。
分布科技CEO達鴻飛則向記者指出,關于NFT持有人的版權問題,現有國內外的法律法規尚無覆蓋,主要依賴于NFT發行時平臺的相關條款,有的允許所有者無限制地對作品進行商業使用,允許所有者在其基礎上制作更廣泛的衍生作品,也有的發行時并沒有明確的條款。從這一維度來說,當消費者購買NFT作品時,應該了解清楚此作品相關的條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初,明星周杰倫在社交媒體稱其擁有的一件NFT作品
被盜走。由此,NFT一直主打的上鏈加密安全引發了廣大公眾的疑問。
于佳寧指出,區塊鏈系統的安全特性并不意味著每個人的NFT等數字資產都不會被盜。像NFT這樣的數字資產存放在鏈上錢包里,在不出現任何操作失誤的情況下是非常安全的。但如果某個用戶沒有保管好錢包私鑰,將私鑰或對應的助記詞信息泄露給其他人,或者給欺詐者設置的智能合約進行了授權,那么拿到私鑰的黑客就可以盜竊其錢包中的NFT。
于佳寧提示廣大消費者,目前NFT領域在安全上存在操作風險、技術風險、道德風險這三大類風險。第一是操作風險,主要指的是用戶因不當操作導致私鑰泄露而引發的風險。也包括轉移資產時填錯地址導致資產丟失的風險。第二是技術風險,NFT的背后是智能合約,其中所有的操作都是通過一行行的代碼來執行,如果這些代碼不完善,很容易被黑客鉆空子,對項目進行攻擊。另外,也有些釣魚項目會用欺詐性的活動誘使用戶對某個智能合約進行授權,黑客再通過智能合約竊取用戶錢包中所有進行過授權的資產。第三類是道德風險,這主要指的是一些項目方作惡,以NFT為噱頭渾水摸魚,欺詐用戶,騙取用戶的數字資產。
達鴻飛也表示,周杰倫藏品被盜是由于誤點了釣魚網站。實際上,上鏈加密技術是可靠的,用戶應該更多地學習區塊鏈智能合約基礎知識,切勿隨意點擊陌生人發送的陌生網站鏈接,錢包也不要隨意進行授權,定時查看清理已經授權過的合約,以保證資產安全。
(編輯:吳清 校對:彭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