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高光一年后,人仰馬翻的NFT》
NFT 領域可以說是如今 Crypto 圈子內最熱鬧的地方,從各路明星帶貨到各大品牌將 NFT 列為品牌宣發的新戰場,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到 NFT 蓬勃的生命力,并開始收藏自己的第一個 NFT。據數據統計,OpenSea 當前用戶人數高達 124 萬,在一年的時間里飆升 40 倍,在 2022 年 1 月,OpenSea 單月交易額便高達 49 億美元。
這是一片肥沃的土壤,無數 Builder 希望能在此做出一番成就;而頻出的財富效應成為了 NFT 最大的廣告牌,吸引了無數的逐利者。
逐利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個人財富的累積與增長是每個人都喜歡的,但過度逐利卻會危及到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律動 BlockBeats 撰寫本文,匯總近日 NFT 領域內的四大亂象,深度剖析這些行為對于行業發展會帶來哪些危害,希望投資者、項目方能夠引以為戒。
發不完的新項目,抽不完的毯子
2 月 10 日 推特用戶 @NFTethics 發布了一則關于熱門項目「Squiggles」的 Rug Pull 預警,并上傳長達 57 頁的 PDF 文檔來闡釋 Squiggles NFT 項目中存在的風險。文檔中提到,該項目方團隊此前曾經運營過 5 個以上的 NFT 詐騙項目,這些項目全部都是通過購買粉絲、抽獎活動、購買廣告位等等方式制造出虛假繁榮的景象,并且在嚴格控制白名單的發放數量的同時,團隊成員內部對外炒作白名單價格,在項目公售之后立即轉走所有收入跑路。
同樣 @NFTethics 還曝光了近期倍受矚目的 NFT 項目「Cereal Club NFT(麥片)」。據了解該項目被發現是因為細心的用戶發現其與另一個 Rug Pull 項目 HolyCowsNFT 使用了相同的代碼合約,同時在也在兩個本該毫不相干的 NFT 項目找到了共同的創始人,并且通過數據交叉中的異常值,發現了這個團隊在此之前上線了名為 MonaLisa、Baby Ape Club、Crypto Wolf Club 等多個 Rug Pull 項目因為 @NFTethic 的曝光,Squiggles 項目方為了騙到更多收入擅自操盤買賣,因涉嫌欺詐而被 OpenSea 下架。
用 Squiggles 和 Cereal 同樣的方式「批量生產」以騙取資金的 NFT 項目不在少數,但在這個重視數據的時代,能夠騙過大部分 NFT 玩家的也只有數據。幾十萬的推特粉絲,每一條推特都動輒上萬條轉發很難不吸引到 NFT 玩家與其他項目方的關注,并且項目方通過「炫富」的方式不斷給社區成員吃下定心丸,社區為了白名單而內卷得天昏地暗。
這種流水線式的宣發模式吸引來的流量也能夠達到頂級項目的水平,甚至超過他們,但是當前 NFT 市場項目眾多,眾多項目發售吸引走了本該在二級市場流轉的資金,很多項目方投入巨大精力運營在二級市場的收入也遠不如一級市場發售所創造的收入,這也使得這些項目方選擇了 Rug Pull。
當前大部分 NFT 項目的收入渠道共有三種,分別是一級市場收入、二級市場版稅收入和 NFT 衍生品收入。
一級市場收入指的是通過預售和公售取得的收入,例如總量共計 1 萬個 NFT 的頭像項目,以 0.05 的價格進行公售,那么項目方總收入為 500ETH 左右。這一部分收入也是占比最大的收入。
二級市場的版稅收入就要少很多。當 NFT 項目在二級市場流通,就會產生版稅收入,版稅比例一般為 5%~10% 不等。以 5% 為例,若想達到公售 500ETH 的收入至少總交易量需要達到 1 萬 ETH 以上,當今大部分的項目都很難達到這樣的程度。
最后是 NFT 衍生品收入,這需要 NFT 項目在已有較高熱度的基礎上,推出衍生 NFT 產品并取得收入,例如 BAYC 空投藥水(相當于給持有者空投了一只變異猴)后,以荷蘭拍的形式出售剩余 1 萬個變異猴。
相比一級市場的收入,二級市場與衍生品充滿了不確定性,項目方既要維持社區熱度,還要保持地板價穩步上升,同時還要交付路線圖,但是以 Cereal Club NFT 的熱度,通過荷蘭拍的方式就算以最低價全部售罄,項目方至少也能夠獲得 1100 萬美元。通過社區建設而來的二級市場收入與之相比不過九牛一毛。
隨著 @NFTethics 的率先發聲,越來越多的 NFT 玩家也參與到了打擊「流水線」式 NFT 項目的隊列。知名的加密社區 Youtuber The Bitcoin Express 也在《4 Major NFT Red Flags To Avoid》的視頻中總結了如何通過 NFT 項目方釋放的信息來幫助投資人有效的避免在 NFT 市場受騙的方法。
Web2 的國民表情包,Web3 的一地雞毛
在國產表情包冷兔發行自己的 NFT 頭像后,另一國產表情包 IP 阿貍也宣布進軍 NFT 領域,發售自己的 NFT 頭像系列。不過,與冷兔相比,阿貍的一番操作充分證明了它還并沒有做好進入 Web3 時代的準備。
阿貍的社區是十分熱鬧的,但是熱鬧并不意味著繁榮,由于原 IP 的大眾認知度較高,所以阿貍 NFT 的白名單在最初也十分搶手,場外交易價格一度高達 1000 美元。但由于白名單機制設計與團隊決策問題,大量代聊機器人、工作室在聊天區孜孜不倦地刷著等級,社區成員名字都改成了 ALI,頭像換成了阿貍,整齊劃一,但并沒有什么凝聚力可言。
而在預售時,社區反饋阿貍出現了種種漏洞,甚至包括最基礎的單詞拼寫錯誤,更有人直言要在 Web3 賣貨的阿貍用的是「Web1.5」的技術。
再說版權問題,阿貍 NFT 是阿貍原始 IP 方授權發售的 NFT,也就是說這個 NFT 其實并不是阿貍官方發售的商品,而只是授權給某一發行方制作 NFT 并發售,就像漫威可以授權多家潮玩公司制作并發售手辦一樣,也許在未來阿貍原始 IP 方又會授權新的發行方重新發售一套 NFT,但是在 Web3 的時代里,還會有粉絲為這種 Web2 的行為買單嗎?
截止發稿時,阿貍官方已刪除曾經發布的為這一版阿貍 NFT 宣傳的微博。阿貍 NFT 也取消了公售并臨時增發 1000 個白名單。
Web3 時代里最稀缺的資源是注意力,所以在 Web2 時代自帶流量的 IP 進入 Web3 時代發售 NFT 會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也是為什么如今會有眾多圈外明星、潮牌甚至是表情包制作團隊都選擇發售自己的 NFT。
圈外 IP 與原生 IP 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自帶流量。而如何將流量轉化為社區、如何與社區一同發展等諸多問題,圈外 IP 與原生 IP 其實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很多圈外 IP 進入 Web3 世界后仍然在用傳統的眼光審視著大環境,試圖將 Web2 的方法論套用在 Web3,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Web3 時代中,品牌不再只是 IP,更包括了品牌背后的社區,社區與品牌不再是附庸關系,而是真正地融為一體。已經擁有一定粉絲基礎的 IP 靠發售 NFT 賺一筆快錢無比容易,而它們是否為社區著想、是否關心自己的社區,決定了賺的這一筆快錢究竟是在利用自己的流量變現還是在損耗著自己的信譽。
Web3 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原生品牌與社區是相互陪伴的,這種伴隨式成長也許不會讓品牌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目前也沒有一個 Web3 品牌能與 Web2 的巨頭品牌相提并論。但是,「Skin In The Game」會讓品牌與社區之間的紐帶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來到哪個領域就要遵守哪個領域的規則,在 Web2 的圈子里,向粉絲賣貨可能被視為「發福利」、「賣小紀念品」,但是在 Web3 的世界里,這卻代表著一份責任,社區愿意掏錢支持品牌,品牌就必須認真做事為整個社區創造價值。從先積累價值再慢慢消耗,到與社區一起不斷創造價值,Web3 讓品牌的生命周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動,每一個企圖進軍 Web3 的大品牌都應該正視這一點,并收起來自 Web2 的傲慢。
新興的「1.5 級市場」,過度炒作的「白名單」
「Tasty Bones(骨頭)」無疑是近兩個月最受關注的 NFT 項目,無論是整體畫風還是宣傳物料都可以稱得上精致二字,Tasty Bones 的白名單更是「一票難求」。
而項目方的白名單采用了 Mint Pass 的機制,獲得白名單的玩家能夠在二級市場任意交易,隨著玩家對 Tasty Bones 的熱情不斷高漲,Mint Pass 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一度達到 4ETH。就在大家期待 Tasty Bones 能夠一舉成為下一個「藍籌」項目時,盲盒開盒的價格卻讓人大跌眼鏡,截止發稿時,地板價僅僅不到 1ETH,雖然相比于發售價有著數十倍的漲幅,但對于大部分在二級市場購買 Mint Pass 的人來說卻已經「破發」。
面對高昂的白名單價格,普通的社區成員很難經得起誘惑,而原本作為二級市場主要購買力的玩家,為了安全起見選擇提前購買 MintPass,這種過分的透支讓白名單的存在完全成為了項目方炒作的籌碼,而白名單的機制也變得毫無價值。
白名單機制在設立之初本是為了篩選出愿意為社區做貢獻、陪伴社區一起成長的「家人」,但如今卻已經變成了穩定的低成本套利工具,在如今大量 NFT 項目發售的情況下,人們沒有時間參與到每一個社區的建設當中,而大部分項目的白名單獲取方式幾乎為零成本,只需要「下苦功」便可以贏得一個白名單,既可以選擇場外賣掉,也可以選擇去以極低的成本在一級市場購買 NFT 并在二級市場套利。
對于項目方和社區來說,這是他們所面臨的嚴峻考驗。
律動 BlockBeats 此前曾發文《為了買一個 NFT,我學會了英語和畫畫》描述了目前早已偏離初心的白名單獲取機制的現狀。其實,無論是聊天等級、邀請人數、二次創作等種種形式本能很好地篩選出最熱愛社區的成員,但有財富效應的地方就會有投機者,更何況參與是零成本。
而雖然目前也有項目方選擇通過解密、唱歌等方式一邊建設社區一邊選出積極參與的成員,但是每種形式都有人能找到對策,解密有人賣答案、唱歌有人找代唱,通過較低的成本獲取到可能帶來極大利潤的白名單,而社區只能繼續面對著棘手的問題。
良心項目方會想方設法將白名單發到真正愿意參與社區建設的成員手中,而一些項目方則完全把白名單這樣的激勵機制用作炒作熱度的工具,很多項目方內部開設場外交易白名單或是官方售賣白名單,為的是在發售前將地板價的成本抬高,也許在項目發售前能夠制造白名單的焦慮,引發關注。殊不知這是項目方在提前透支自己的「價值」。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過饑餓營銷等種種營銷手段和白名單獲取機制,讓自己的推特數據好看,讓自己的 Discord 顯得無比熱鬧,而這種虛假繁榮會讓很多人誤以為項目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實際上可能只是一地雞毛。
也許我們都應該做出反思,白名單這一模式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白名單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它們的使命,那到底應該如何對自己忠實的社區成員做出激勵是所有從業者都需要重新思考的課題。
持續一整夜的 Twitter Space:白名單都去哪兒了?
上周,NFT 圈內最大的熱點莫過于 Club721 的紛爭。
2 月 12 日,最大的中文 NFT 社區 Club721 因為內部管理員貪污白名單,團隊領導管理松散引發的紛爭在各個社區之間傳播。當晚雙方當事人在 Twitter Space 上各執一詞、互相爆料,持續了 7 個小時之久,同時在線收聽人數超過 1000 人,一度引發了 Twitter Space 服務器崩潰,一方指責對方貪污白名單,另一方指責對方沒有給予應得的激勵。當晚過后,更多關于 Club721 和 Open Dao 創始人的內幕仍在持續發酵。
這又是一場因為白名單產生的糾紛,而這也恰恰反映出了分布式公司結構與 DAO 組織共同面臨的難題:治理模式與激勵模式。
自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后,越來越多企業與公司開始采取治理方面更為松散的分布式辦公;而 DAO 一直以來被 Web3 居民認為是可以替代傳統公司制的新型組織架構,也引來了 a16z 等頂級投資機構的關注。但這二者卻也同樣面臨著難題。
第一個難題便是管理與治理。
目前 DAO 組織最常用的治理方式是投票,而大多數投票權重是按照 token 或 NFT 的持倉量賦予,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并沒有考慮到每個 DAO 成員都有哪些經歷、擅長哪些方面,而這樣投票出的結果也就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方向或是效率極低的方向,曾經就有過某投資 DAO 因全部投機決策都由社區成員投票決定導致賠光本金的案例。
像 FWB 這樣的 DAO 組織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具象的目的,更像是一個社團,所舉辦的活動大多無關于效率,所以才可以打牢地基并逐步做大。多年來人們都采取集中式公司制不是沒有原因的,而是出于對提高效率的考量。在 Web2 的世界中很多公司也采用盡量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來做到「半去中心化」;在 Web3 時代,DAO 也需要找到一個更加合適的治理模式,將去中心化與效率做更好的平衡。
分布式公司雖然可以制定一整套嚴格的規章制度,但是較為松散的管理模式依舊會有空可鉆,內部控制環節的空缺會導致貪污、腐敗等問題頻出,并且沒有人能發現。
而這場風波的另一焦點便是激勵問題。
公司制應當用公司的方式處理,定好薪酬并如約發放;而如果是 DAO,則需要制定好一份每個人都能滿意的激勵方案。而激勵機制的制定首先會遇到上述治理機制問題的阻礙,想要高效地制定出一個能讓各方都滿意的方案本來就是困難的,而在實施時也同樣會遇到效率問題。
無論公司還是 DAO,激勵都是燃料,是讓員工與 DAO 成員持續貢獻的保障。分布式與 DAO 管理結構本就松散,若長期貢獻卻拿不到應有的激勵,輕則不愿繼續做貢獻,重則會把內部控制的漏洞越挖越大。知道哪些錢能賺到并不難,難的是清楚哪些錢是不能賺的,而在巨大利益誘惑與松動的內部審查機制面前,誰能保證堅守初心呢?
NFT 是一片嶄新的沃土,作為從業者的我們都有義務來維護它的環境,讓其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正視發展道路上遭遇的問題將種種亂象逐一解決,共同保護行業朝著正確的方向大步前行。
本公眾號所載文章中觀點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元宇宙之道立場。投資者不應將文中觀點、結論為作出投資決策的惟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文中觀點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
加入元宇宙之道社區
中文電報頻道:https://t.me/defizhidao
中文電報社區:https://t.me/news_8btc
Discord深度社區: https://discord.gg/defidao
干貨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