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AR技術逐步落地,眾多創業者涌入這個賽道,AR產品也相繼進入市場。
尤其是AR眼鏡將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的核心、主計算平臺甚至元宇宙入口的聲音越來越多。然而打造一款體積和普通眼鏡片類似,且具備高畫質顯示的AR鏡片并非易事。這使得AR眼鏡分辨率不足、重量過大、容易眩暈等問題都成為了其商業化的桎梏,這也成為了所有AR從業者必須解答的命題。
2014年,靈犀微光在北京成立,從成立之初,創始人鄭昱就致力于解決AR眼鏡的痛點,為“低門檻元宇宙”提供人人皆可用的AR眼鏡光學引擎。
“AR眼鏡之于元宇宙更像是手機之于移動互聯網,而光學之于AR眼鏡就像是芯片之于手機。” 鄭昱說道,要想打造一個AR眼鏡,AR光波導是其光學顯示基礎。
陣列光波導也是目前三種方案中畫質效果最為突出,且唯一實現量產落地的技術。
目前,靈犀微光在陣列光波導和表面浮雕光柵波導都擁有完善的技術儲備。在陣列光波導技術上甚至實現了二維出瞳擴展,可以同時實現垂直和水平雙向出瞳擴展,有效的增加出瞳距離和眼盒大小,顯著減少耦入部分的體積,在體積不變的基礎上可以增大視場角到50度以上,從而使得AR陣列光波導光引擎能夠實現既小體積又有足夠大的視場角。
并且,靈犀微光的陣列光波導技術已量產落地,量產可達到10萬片/年,AR光波導模組良率達85%以上。
但在鄭昱看來,體全息波導光柵的成本下限更高,技術上限也更高,“拋開技術成熟的時間不說,單用推演的方式判斷三套方案中體全息波導光柵技術將最有可能演化成最接近我們設想中AR眼鏡的終極形態。”
鄭昱向獵云網介紹道,體全息波導光柵并不是一片普通玻璃,實則是一個體積系統。體全息波導光柵允許設計自定義光源以什么形式,什么光強入射,這直接決定了光學系統的視場角、出瞳距、eyebox等關鍵性參數,此特性不光可以應用在光波導鏡片,還可以用在HUD、VR光學等各個方面,擴展性較強。
材料方面,體全息波導光柵技術通過使用光致聚合物或PDLC材料,通過雙光束激光全息曝光的方式,直接在微米級光聚合物材料內干涉形成納米級的光柵結構,工藝層面有望實現非人工自動化大批量的生產。
除此之外,在量產層面,體全息波導光柵也可以繞開納米壓印方案中制作母本的機器和模板制作的成本,在復用性和成本的降低上有明顯優勢。“盡管現階段技術成熟度未達標準,但隨著技術成熟度的提升實現良率提升。”鄭昱認為,光學原理、工藝、成本等問題尚未解決,是現階段AR眼鏡等設備無法走進千家萬戶為人所用的本質原因。“只有AR眼鏡和我們普通眼鏡一樣輕便,更接近我們自然的交互方式,用戶才可能真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