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日報》(杭州,記者 徐賜豪)一幅題為《每一天:前5000天》的數字藝術作品在佳士得拍出6930萬美元天價后,NFT開始加速出圈。
就連國際奧委會也將推出一款奧運會收藏NFT徽章,6月17日正式對外發售。
相較于海外的火熱,國內則相對平靜。今年5月20日,阿里拍賣推出的NFT加密藝術品專項市場,賣出的NFT最高價只有8000元。去年,網易2020“未來”大會NFT門票,也反響平平。
NFT英文全稱是Non-Fungible Token,又稱為非同質化代幣,是唯一且不可相互替代的數字資產,其所有權在鏈上(比如以太坊)流轉。
人們不禁想問,為什么一件數字藝術作品,通過上鏈做成NFT后海外能拍出數千萬美元?NFT除了能夠作為藝術品的發售形式之外,還能做些什么?為何國內國外市場相差這么大?應該如何投資NFT作品?
對此,《區塊鏈日報》記者采訪了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曹寅。
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加密藝術收藏者曹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區塊鏈日報》:據你了解,國內外NFT的發展情況分別怎樣?目前各自存在哪些問題?
曹寅:從市場角度來說,國外差距其實挺大的,NFT國內的發展落后于海外2-3年的時間。
國內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廣大的NFT收藏者社區,海外尤其是美國的NFT投資收藏玩家較多。國內的玩家主要是投機為主,因為國內對NFT認知少、普及不夠。
首先,國內沒有好的渠道對加密數字資產進行普及和教育。其次,NFT需要以太坊或者USDT等數字資產來交易,由于監管政策的原因,導致國內用戶沒辦法購買NFT資產。此外,國外基金會以及富人有長期收藏藝術品的習慣,國內對于把藝術品作為資產配置的較少。最后,國內高質量的加密藝術品創作者數量遠遠不如海外,沒有好內容和好市場導致國內NFT起不來。
《區塊鏈日報》:我們注意到,從網易去年2020“未來”大會使用NFT門票,到今年阿里拍賣的NFT數字藝術品專場,NFT破圈慢慢的走向大眾。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去努力?
曹寅:NFT在國內的“破圈”其實還是蠻難的,僅僅是阿里、網易這些力量還遠遠不夠。我個人對于阿里拍賣的NFT數字藝術品市場不看好,因為NFT本來就是代表了所有權,發完NFT還給一個紙質的證書,這說明阿里自己對NFT的理解都不到位。
據我所知,國內的NFT圈內人都沒去參與阿里拍賣的NFT數字藝術品專場。整體說來,在國內的嚴格監管政策下,阿里和區塊鏈圈都放不開手腳發展NFT。
《區塊鏈日報》:區塊鏈技術為加密藝術品的賦能體現在什么方面?
曹寅: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很多藝術作品無法在傳統藝術市場里展示,也難以得到正確的估值。比如,用各種新工具創作的作品、新的主題作品、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藝術家作品。
加密藝術因為本身不在傳統藝術市場的權力結構和市場體系里,反而給了邊緣人群,或者說新表現技法、表現工具、表現主題的創作者,一個非常好的平行空間。
今天,一些藝術家進入加密藝術圈,他們原來可能對區塊鏈完全不了解,但他們天然就是用數字技術在創作。以前,這些數字藝術品缺乏展示和出售的途徑,因為容易被復制,唯一性、稀缺性差。
但是,加密技術使得這些作品有了在鏈上的稀缺性,這點很了不起。一旦有了稀缺性,就像比特幣,它使得原來無法估值、無法交易、無法承載、無法陳列的沒有價值的東西,有了上萬億美金的價值。這些加密藝術品也是一樣的。
《區塊鏈日報》:相較于傳統藝術品拍賣市場,NFT加密藝術市場目前具有的優勢是什么?
曹寅:嘉德、永樂等傳統的拍賣市場,需要保證金、登記等準入條件。但是NFT加密藝術市場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參與NFT拍賣,甚至可以參與到NFT的發行,這是遠遠超過傳統市場帶給我們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區塊鏈日報》:從商業的角度,如何選擇 NFT 藝術品和項目?你自己的NFT投資邏輯又是怎樣的?
曹寅:選擇NFT藝術品,最關鍵是要看這個作品是否符合加密原生的要求。NFT并不是把傳統的藝術品變成token進行拍賣,加密藝術平臺以及加密藝術項目也不應該把傳統的作品進行上鏈交易。作為NFT投資者,需要擁抱加密社區,理解數字原生的精神。
我收藏的NFT作品都必須是加密原生的。作品的內涵、價值觀要符合加密原生,作品的媒介以及作品使用的工具主要也是加密原生的。
加密原生最重要是創作者的價值觀,要能接受中心化社區文化,擁抱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擁抱亞文化社區。
加密文化有很多意向性的概念和符號,比如說數字貨幣、中本聰、去中心化的一些組織(比如DAO)。這些元素符號要在加密原生的藝術品中頻繁出現,或者說直接就是以這些文化意向性符號為主題,進行藝術品創作。
NFT其實是消費導向型的,像玩盲盒、手辦一樣帶來的休閑與消費,出發點是因為喜歡去買,而不是因為會漲去買。
千萬不要抱著投機一夜暴富的心態去收藏N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