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發于“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23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Metaverse元宇宙,可以說是今年大熱的詞,除此之外,還有Crypto加密貨幣。
這兩個詞入選了《柯林斯詞典》2021年度十大詞匯。
但是,當選2021“年度詞匯”的不是它們,是“NFT”(非同質化代幣)。
柯林斯表示,NFT在2021年的使用率增長了110000%。
我們來看幾條今年的新聞。
1,12歲的英國小男孩出售了一系列像素鯨魚圖片,一個夏天賺了價值40萬美元的以太幣(ETH);
2,Beeple的數字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非同質化代幣(jpg),底價100美元,在佳士得網上專拍中以約6900萬美元成交;
3,Bored Ape Yacht Club(無聊猿猴游艇俱樂部)系列,由1萬只猿猴NFT作品組成,NBA球員庫里,9月花了55以太幣(ETH),當時約18萬美元買了其中一只;這個系列最貴的一只要5000ETH,折合美元要上億了。
(圖片來自OpenSea網站截圖)
4,可口可樂公司發行的NFT戰利品箱,在交易平臺上拍賣成交價,折合55萬美元。
NFT,它形式多樣,也可以是一個游戲道具、一段影像、一張數字唱片,等等,在區塊鏈上發行后,就可以成為NFT。
也許你已經參與其中,也許你可能還沒聽說過。沒關系。
今天我們來詳細講講NFT是什么?為什么火?有什么用?
以及很多人關心的,它到底是陷阱還是餡餅?未來如何?
— 1 —
如何證明你是你?
我們如果把元宇宙想象成一個數字世界,那么在這個世界上,你如何證明你是你,你的東西屬于你呢?
以前有過一則好笑的新聞,一個人想要證明我是我,得去政府機構,要提交各種材料,經過復雜煩瑣的手續,才能證明。
你想想,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么證明。可能一時也想不到辦法。
那又如何證明你的東西屬于你呢?
張三家有一幅梵高的畫,結果被人偷了,轉賣給了李四。李四說畫是他的。到底是誰的?最后講不清楚。張三百口莫辯,李四花了錢,也直喊冤。
張三說,這畫是我在拍賣行買的,但縱使大家都知道是他拍下來的,但這不代表確權了。
什么叫確權?
現實生活中,房產證,股權證,就是確權。確認所有權是你的。
你買了一套房子,要證明這套房子屬于你,你是要到房產中介去登記的,然后拿到房產證。
而張三只有和拍賣行的交易記錄,沒有一個認證機構,給他開出一紙證明,說這幅畫就是他的。
有些傳統的確權方式成本較高。
比如你買一套二手房要辦房產證,需要提交購銷合同、測繪調查表、繳納契稅的憑證,等等資料,這中間可能就需要專門有一個機構來做這事,比如房產中介。
因為環節比較多,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所以會相對貴一些。
而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確權的。
這幅畫是誰的,這曲子是誰寫的,這些都沒法確權。
怎么辦?
NFT就是來做“確權”這事的。
— 2 —
NFT是什么?
NFT,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中文叫“非同質化代幣”。
我們拆開來看。
所謂Token,就是我們之前在區塊鏈的世界里面經常講的代幣,通證。
Token就是記錄在區塊鏈上的數字,本身沒有成本。
而且,因為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Token也就特別適合用來代表某種權益。
比如,身份證、學歷文憑、房產、股票、債券等等。
Token全稱可以叫做“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
里面有三個要素:數字權益證明、加密和可流通性。
非同質化的意思是,本來Token的每一個數據區塊,它的價值是同等的,但是現在非同質化,就是每個數據塊的價值都不一樣。
綜合起來,Non-Fungible Token,NFT,它基本的意思是,使各種各樣的資產可以通過一個不可輕易篡改的方式來確權。
資產,包括數字資產,和實體資產。
簡單來說,就是它能夠給每一個不同的東西確權。
而因為NFT采用數字技術,所以確權的成本很低,而且,不可篡改性很高。
這就是NFT。
— 3 —
NFT與區塊鏈、元宇宙
這套技術怎么來的?和區塊鏈有什么關系?
互聯網上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叫做:
我們可以傳遞信息,但無法傳遞價值。
什么意思?
過去,web2.0時代的技術,可以解決信息傳遞、存儲,而今天區塊鏈技術和加密算法向前走了一步,可以保護信息,可以用處理信息的方式,來處理資產。
我用word文檔寫了本書,這個word文檔其實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的,信息有由誰做的,它本身是有價值的。而且我寫的,這個價值就應該歸我所有。
但是,我把這word文檔用U盤拷給了你,我這有,你那也有,那這就出現問題了。
我們常說,知識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資產,你有了之后,我并不會因此而減少。但這會出現問題。
如果你有,我也有,那么因為這個知識而獲得的收益,到底是歸你還是歸我呢?
聽上去我是創作者,當然應該歸我,但是怎么知道它是屬于我的呢?
于是,區塊鏈技術和加密算法,就把這事往前推進了一步。
這技術原理是,如果我把這個word文檔給了你之后,我將不再擁有這個文檔了。
這其實也是比特幣的原理。
比特幣,我們叫數字貨幣,它的一個非常厲害的地方,就是它能做到,我把這枚比特幣給了你,我的這個數字串就不在了。
不論是數字貨幣,還是文檔,我給了你,我這就沒了,這是一套技術算法在背后。
所以,利用區塊鏈的技術,不僅傳遞了信息,像word文檔、圖片,還能傳遞價值。
傳遞價值是指,一個東西曾經屬于我,我把產權給了你之后,就只屬于你了。
于是,人們進一步思考,那能不能用這套技術,來把我創作的word文檔做到“文檔能復制,但權利可轉移”呢?
這就是NFT的核心。
把它理解為,在元宇宙世界,或者在互聯網世界、在區塊鏈世界的一個確權,數字資產的確權。
確認所有權,屬于誰以后能查得到。
目前,這已經是對“數字產權”,向前走了一步。
這讓大家想象空間更大了,以后我們用這個數字產權,可以確認現實世界中的藝術品。
不僅如此,還可以確認未來元宇宙世界的藝術品,元宇宙世界的土地、房子,和元宇宙世界的一切。
因為在“元宇宙世界”,資產都是數字資產,以數字的形式存在,一旦能確權之后,那以后在元宇宙世界打官司至少有個基礎技術了。
所以,NFT就一下子變得非常非常熱。
— 4 —
NFT有什么用?
那,現在NFT的火熱,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呢?
它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場景?
我舉個例子。
NFT迎來的第一個狂歡勝地,就是藝術圈。
有人把自己畫的畫、寫的歌,變成NFT作品,或者直接在網上創作數字作品,也做成NFT,然后在某一個平臺上去發行這個NFT的幣。
發幣,是為了用NFT這個技術來確認這畫是我畫的,以后任何人都能查得到。而且這個權利就始終在我手上。
以后別人說不定可以用,我可以用某種方式來授權使用。
也有人是直接放到NFT交易平臺上去出售。賣出去之后,權利就轉移了。
然后,NFT這種數字確權系統,它的交易過程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這也是它的一個非常有趣的應用場景。
張三,他20歲的時候,畫了一幅畫。那時他還是學生,不出名。這張畫5000塊賣給了李四。張三很努力,越畫越好,也辦了很多畫展,慢慢越來越有名了,就在幾年后,他曾經的這張畫一路被炒到了1萬、2萬、10萬、100萬、1000萬。
張三心里不是滋味,因為他畫賣出去的時候只有5000塊,而現在這畫暴漲賣到1000萬,結果都跟他沒關系。
別急,NFT有辦法。
現在既然可以確權,那它就可以同時設定交易規則。
這個交易規則在NFT世界里,理論上是可以隨便定的。
但現在大家所普遍制定和遵守的交易規則就是,每次交易分給創作者10%。
比如,在有一些NFT平臺上,因為它知道每次交易的鏈條了,每一次交易,就可以分給原創的人交易金額的10%。
這一下子激發了創作者極大的熱情。
原來我今天畫的畫,等以后我有名了,不管交易多少回,漲到什么價格,都跟我有關系啊。
于是,越來越多原創者涌入,把畫放到網上去。
讓原創者享受到未來所有的交易的收益,這也是NFT為什么能夠火起來的很大的原因。
— 5 —
那些待解決的問題
講到這兒,我們先別急著歡呼。
需要注意的是,NFT只是確權工具,交易是要用幣的。比如以太幣(ETH)。
幣圈風險大,而且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幣,價格都極不穩定,各幣種之間也無法直接跨鏈交易。
而且,NFT也解決不了復制、盜版的問題。
比如,還是張三,他做了個低像素的猴子頭像,然后把它發行出來了,李四把頭像買走了,買走之后,你說張三自己,他能不能繼續用這個頭像呢?
或者說網上其他人,他們能不能用這個頭像呢?
其實別人用不用這個頭像,你根本就沒有辦法管得了。
這一點我想強調,能確權,查得到,跟是不是真的能夠保證別人不使用,這完全是兩回事。
要保證別人不用,那可能要通過技術、法律,通過法院的執行來完成,但今天其實客觀上是做不到的。
但是大家通過這套NFT技術,至少能做一件事:
就是明確知道了這張畫的創作者是誰,以及現在這張畫的所有權是屬于誰的。
至于怎么去執行這個權利,這是未來的法律、和執法者要去探討的問題。
從執法的成本上也要多思考,有可能執法成本會很高。
假如說網上有10000人都在用你的畫做頭像,說實話你根本就管不了。
但至少現在大家知道,這個頭像屬于誰。
— 6 —
NFT還能火多久?
NFT火歸火,現在很多人說NFT是炒作價值大于實用價值,是不是這樣呢?
首先我認為,是的。
說到炒作,這讓我想起了十七世紀的荷蘭郁金香典故。
我在賈行家老師那兒,看到一段關于這個典故的有趣說法。
十七世紀,精明的荷蘭人搞出了一個金融玩法,來炒作郁金香。1635年,一株普通的郁金香在荷蘭被炒到了250弗羅林。這是個什么價?
用賈行家老師的話來說,相當于8頭肥豬或者2000磅的奶酪。更名貴的品種,甚至每株能換到12畝的建筑宅基地,或者一棟豪宅。
到最后,證券交易所都開了郁金香市,有職業的操盤手。
結果呢?
等到再也沒有新錢進來,行情沒了,隨即而來的是遍及全國的破產訴訟。
而政府和法院拒絕介入,因為法律不趁人賭博引起的債務。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自發性龐氏騙局。
行為特征就是,大家不知道為什么,突然之間把一個東西炒得很熱。
背后是因為前面的人一旦入局之后,花了1000塊買,轉手2000塊賣掉,看到這東西太賺錢,就會有第二個人、第三四五六個人忍不住沖進去,花六千,七千接盤。
其實里面不一定有人做局,也許有些盤里面是有人做局的,也許沒有。
但是每一個人都覺得害怕被這個時代淘汰,沒趕上這個巨大的造富機會,他們被一種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情緒籠罩,害怕被時代錯過,這叫錯失恐懼癥。
大家都認為它會漲,那么韭菜們就形成了共識,一旦形成了共識之后,就拼命往上推,這東西就會炒到很高的價格。
所以很多人初聽今天很多NFT的炒作,第一反應也是:這不就是龐氏騙局嗎?
他們可能都并不真的理解NFT,大量有錯失恐懼癥的人就以韭菜的形態,沖進去了。
在區塊鏈世界里面,大家經常說的一句話,叫共識。
只要大家共同都認可它有價值,那這個東西的價格就會維持在那個位置。
直到有一天,大家都覺得這個沒有意義了,它就會破滅。
早期的這些人里,可能有投資者,也有投機者,但不管投資者還是投機者,只要早期價格被炒起來,大量不懂的韭菜進去之后,這個價格就一定會被炒高。
直到有一天,共識消失,然后破滅。
那共識會不會破滅呢?
我覺得絕大部分的都會破滅的,由最后一批最后一手的韭菜接盤。
但是也有一些可能不會破滅,比如說,地球上最早的那一個頭像,可能不會破滅,因為它擁有“第一個”的稀缺性,和故事性。
比如,極少數有時代標志性意義的,最后有一天有機會放進博物館的那些東西,具有文物價值的,它們擁有見證歷史的價值,所以這部分不會破滅。
但是,后面的跟隨者隨便造出來的那些,所有超過的物品本來價值的,都會破滅。
— 7 —
NFT的價值回歸
回過頭來,我們看NFT現在的價格,比如一個頭像賣到了一千萬,它實際是不是就值這個錢呢?
這就要看你怎么來看待價值和價格了。
一個東西的價值,和價格,有時候并不完全一致。
從使用價值的角度,你把它當頭像,可能確實不值1000萬。它的使用價值是很低的。
另外一個人畫一個相似的,或者另外一個風格的,可能也賣不到1000萬。
也就是說,我們去找它的價值錨,是找不到的。
就像荷蘭郁金香,最終真正的價值錨是什么?
是你放在家里,作為裝飾的價值;是你賞花獲得的美感價值。
這價值錨,怎么都不可能達到曾經郁金香在荷蘭炒到的那么高的價格,所以它的價格已經遠遠脫離它的價值錨了。
找不到價值錨,就危險了,隨時可能崩盤。
而且,用來交易NFT作品的以太幣等數字貨幣,自身價格就不穩定,一天可能回撤30%,50%。風險極高。
同時,各國政府對于非主權數字貨幣的監管也在升級。
中國政府是明文禁止國內用戶參與炒作各種類型的數字貨幣的。
所以,NFT確實有價值,這價值是作為數字確權技術的價值。
當大家都真的理解了什么叫NFT,它只是一個數字確權工具的時候,最終它的價格才會回歸。
所有的NFT物體的價值,一定要等于它的真正的價值錨。
今天NFT的價格明顯是大大超過了實際價值了。那價值只是來自于共識。
最后的話
前兩天我說,在Web3.0,起得最早的是理想主義者,跑得最快的是騙子,膽子最大的是冒險家,最害怕錯過往里鉆的是韭菜,能最后成功的人可能還沒入場。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元宇宙世界,區塊鏈世界,互聯網世界里正在興起的各種新鮮事物。
比如,發幣,在元宇宙里買地,造房子,等等。
今天我們講了NFT,它是一個確權工具。
等到有一天NFT不再被炒作,回歸原本價值的時候,也當我們真的懂科技,懂金融,懂法律,懂藝術的時候,我們可能才做好準備,真正去進入元宇宙世界了。
元宇宙,NFT在敲門。